8月19日,央视CCTV13新闻频道播出了《年中产业观察-手机篇》的专题报道。报道中提及,在今年国际手机品牌业绩出现下滑之际,国产手机品牌群体演绎“逆袭”惊喜,不过惊喜的背后,却折射出国产品牌缺少品牌溢价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致命“痛点”。
报道称,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经历了大洗牌,同时打破了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一直被为数不多的几家国际大品牌所垄断的现象。在销量前五的排名中,国产手机品牌一举占据了四个席位;苹果下滑至第六位。各厂商占比分别为:三星15.4%,小米13.5%,联想10.8%,酷派10.7%,华为8.3%,苹果6.9%,OPPO 4.4%,中兴3.1%,金立2.8%,天语2.5%。
迪信通总店店长武磊表示,以前进口品牌能占到70%-80%,现在只有60%,甚至更低。“反而像联想、华为、小米等这几个国产手机品牌增长的幅度较大。”
纵观国内智能手机品牌前行的这几年,一直以“高性价比”的方式与国际大品牌进行区分,在如此尴尬定位的同时,其背后亦是品牌溢价能力差的体现。
央视专题报道中,手机测评工程师孟滨拆了两款当前非常流行的智能手机,分别为配置相同的国际品牌手机和国产手机。通过对芯片、主板、触摸屏、摄像头等进行成本核算,国际品牌手机总计不包括税费的成本为256.52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600元。而性能相当的这款国产手机的总计不包括税费成本为273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700元。
通过两款产品的对比发现,国产手机的成本略高于国际品牌。然而无奈的是,上述国际品牌手机的市场价格约5000元,利润高达两倍之多。而国内的这款手机产品的市场价格仅仅维持在2000元左右,依然坚持国内“不过三”的行业标准,其利润也就维持在300-500元之间。
行业分析师于中国表示,“中国手机品牌普遍存在在溢价不足的现象,这样会导致利润的缺失,从而影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再投入,进而会导致中国手机品牌和国际手机品牌在同台竞技当中后劲不足。”
纵观国产手机这几年,品牌众多,持续价格战让国产手机行业伤痕累累。“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口号,曾导致整个行业杀价模式成风,让手机行业瞬间变为“红海”。在利润越来越低的现状下,不少国内手机品牌不得不寻租海外市场,以其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过多的追求薄利多销,往往忽略了对于自身品牌的建设。在以“中华酷联”、小米、魅族等品牌的推动下,国产手机品牌一改以往的“机海战术”,逐渐卡位中高端市场,以高性价比的产品来抗衡国际大品牌的高利润,而且成效初显。
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金碚也直言,想要获得像国际大品牌那样的溢价能力,国内企业在品牌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工业品做到最后,会有很深的文化含量和艺术含量,也包含了文化的积累。由于品牌的附加价值不一样,这个积累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是循序渐进的。”
于是,国内大品牌负责人也纷纷表示:
酷派副总经理李斌:“我们要敢于做4000元、5000元的终端,同时在海外做全球性的产品,这个能够有效提升我们的整体利润,节省我们的开支。”
TCL副总裁王激扬:“像对真正性能的关注,对人类健康的关注的东西,这个是中国企业更要真正关注的。”
努比亚总经理倪飞:“在未来手机上,其实差异化还是很多的。只要你能把某个体验化做到极致,就可能赢得用户。”
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曾学忠:“在整个全产业链的布局上,从芯片到末端,包括操作系统,我们还要下更多的功夫。我想,这个是我们整个民族企业或者整个国产手机品牌都会一起来努力来破这一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我们智能手机用的操作系统,目前都是外国的,如果我们能够在智能手机这个领域,我们需求追赶需要提高的就是,我们应该很好的积聚力量,开发我们中国自己的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在智能手机重要的部件上,像芯片、显示也需要很努力的去做。”
对于目前国内智能手机品牌在出货和影响力不断上升的“可喜”形势下,应该积极树立自身的品牌知名度,扩大自己在国内和海外市场的影响力,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是国内手机行业发展的最好时机。“2G时代我们是看着别人跑,到了3G时代我们是并肩跑;而到了4G时代,对于国产手机来说将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随着4G大幕的拉开,国产手机又将迎来新的变局。
在9月11-12日,由《手机报》杂志、旭日移动终端产业研究在东莞松山湖帝豪酒店举办的“2014年第三届手机产业高峰论坛”上,将分别召开智能终端产业跨境高峰论坛、手机摄像头OIS光学防抖论坛、显示与触摸高峰会系列论坛,会上将邀请手机业界大佬共同探讨“国产手机如何在海外开辟新蓝海、中小品牌如何抢占国际市场制高点、海外市场渠道如何布局”等话题,寻求智能终端产业未来的下一片“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