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一直都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产业之一,下游的轻微变动足以引起上游供应商的地震。市场瞬息万变,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危机四伏。
近日,《手机报》了解到,继手机制造商深圳市新势力传奇科技有限公司倒闭之后,另一家中小终端厂商深圳市匡盛科技有限公司也传出老板跑路的消息。
除此之外,上游产业链也频发问题,液晶模组厂商深圳市维展光电有限公司以及光学材料供应商深圳市诺达光学材料有限公司在内的几家中小规模厂商纷纷倒闭或停产歇业,阴霾笼罩。
在匡盛科技老板跑路事件中,经初步统计,这家成立于2009年的手机、平板制造商拖欠的水电费、房租、供应商款项以及员工工资超过千万元。
这样的情况在上述提及的公司中几乎普遍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其他产业,移动终端产业链的资金流转速度非常快,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快速向其上下游传递,引发多尼诺骨牌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倒闭潮已经难以避免。
“没钱”、“资金链断裂”或许是压死这些中小企业的最后一个稻草,然而深究下去,则是多数中国移动终端品牌深陷削价竞争泥潭,难以自拔。
即便今年第一季度,欧菲光(002456.SZ)综合毛利率已经从2013年同期的19.07%降至14.02%,这家上市企业仍在推进产品价格下降,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将5寸智能手机的触摸屏价格从目前的6美元做到5美元以下。
欧菲光资深副总裁蔡高校曾对外声称,当电子产品的终端售价愈来愈低的时候,上游零组件厂商只有提供好的产品的同时,还能持续降价并获利,才具备所谓的竞争力。
上游零组件厂商无论是主动降价还是被动降价,归根到底,就是蔡高校所言的:现在一部手机的售价不过100美元,手机厂商也赚不到30美元,这还能说是高科技吗?
从出货量这一指标来说,联想、华为、酷派、小米、中兴等这几家国产智能手机已经进入全球前十阵营,然而在革命性创新的舞台上却显有它们的影子。
从语音助手等软件到蓝宝石、AMOLED等硬件新材料,再到指纹识别这类软硬结合的新应用,每一次智能手机的创新亮点几乎全源自国外的智能手机品牌。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是制造智能手机的苹果、三星等,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高科技企业,而反观中国厂商,底气渐弱。
华为总裁任正非在今年5月的一次讲话中,对于“时下仍以规模化增长为主要方向”的做法提出了批判,并强调战略转型、坚持以利润为中心。他说,过去在世界整体经济大爬坡的时候,通过规模化增长就有可能获得一定利润,而现在这种惯性思维仍在公司内部留存,需要被破除。
华为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参与跨国竞争的企业,经过早期规模化扩张之后,开始走到寻求更高利润的阶段,如果这一切顺利,可以看到华为将不断向国外的同类型企业靠近,成为真正引领科技发展的企业。
这是华为要经过的过程,也是其他手机等移动终端厂商的课题。然而,就如华为内部惯性思维一时间难以全部消除一样,“维持低利润、进行规模化扩张”的做法仍在业界受到一批忠实粉丝的鼓吹。
小米手机红不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7月2日,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在微博上晒出小米上半年业绩。上半年,小米手机销量达到2611万台,同比增长271%;小米公司整体含税销售额约为330亿元,同比增长149%,超过2013年全年的316亿元水平。
如此如日中天,同时被中国手机行业看成是携带互联网基因炸弹的小米手机,最终也逃不过做中低端用户市场的命运。在华为、酷派等传统智能手机厂商,纷纷开出电商独立品牌荣耀、大神之后,小米科技已经难以维持其曾经那些无往不利的卖点。
正是因为如此,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直言,获得好成绩的小米在去年是大陆品牌之星,但今年还轮不到他们,也不是酷派和华为,而是销量和利润暴涨的OPPO。
如果说那些排在行业前列的终端厂商都还在利润极其低微的规模化竞争中挣扎,可想而知,跟在末尾的中小型企业其生产状况则更为艰难。
人艰不拆,规模化发展本是一种无奈,只是一旦被过渡包装成“荣誉”、“骄傲”,创新思想或许就更加难以发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