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起,手机市场在iPhone的魅力推波助澜下,正式引爆了手机使用触控屏幕的热潮。在看好全球手机市场拥有10亿支以上的规模,手机也成为触控屏幕业者所争相抢攻的主力应用市场。本文则针对目前使用者对触控屏幕手机的主要需求,及需求与触控技术间之关联做一说明,以期提供欲跨入此领域之业者作为参考。
表一显示使用者在触控屏幕手机的应用需求中所考虑的几个要项,主要包含耐摔、直觉化的操作接口、操作反应速度、续航力、按键回馈、减少误动作/防掌触、户外使用、多点触控、触控分辨率、手写输入、大屏幕显示以及轻/薄化等项目。尤其针对较为强调商务功能的PDA手机应用上,则更为强调触控分辨率与手写输入的功能需求。
在耐摔的需求方面,主要与ITOFilm/Glass厚度、触控面板厚度、外壳材质等技术项目相关,其中以外壳材质最为重要,例如采用无须直接接触即可感应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可在外壳加上一层压克力或其它具防护特性的材质,即可强化手机的耐摔程度。而在ITOFilm/Glass以及触控面板厚度的选择上,则可视产品设计,选用较厚的规格,以避免玻璃不耐摔、易破损的问题。直觉化的操作接口亦为使用者所认为最重要的项目之一,而与其相关的技术项目则以应用软件支持为最相关,触控流程(touchflow)的设计是否能够符合人性的直觉反应为主要的设计重点。
其次在操作反应速度方面,则主要与触控面板的操作力量、ControllerIC的操作频率、应用软件支持、处理核心运算能力等技术项目相关,其中以处理核心运算能力以及应用软件的支持程度最为关键,而触控面板的操作力量则可让使用者因轻轻触碰就可感觉到触控的作动,而有心理上操作反应速度较快的感受。
在续航力的需求方面,则与ITO材料表面处理、触控面板的透光度、触控面板与IC的操作电压,以及显示模块亮度等项目相关;其中由于整个显示器模块仍以显示器背光源最为耗电,因此显示器背光模块的设计才是改善产品续航力的重点。按键回馈的需求部分,则与IC的回馈电路设计、软件的音效或视觉回馈,以及系统端的物理性震动回馈装置等设计有关。而在减少误动作/防掌触的需求处理方面,则可透过加大操作力量、以应用软件识别使用模式等方式加以改善。
而由于手机的使用时机多以户外使用为多,因此在户外显示方面会有较多技术考虑,主要与ITO材料表面处理、触控面板透光度,以及系统整体显示模块亮度等技术细项相关。在ITO材料表面处理的项目上,供货商多会采用雾化程度(Haze)较高的ITOFilm/Glass,或在ITOFilm/Glass多镀上防炫光、低反射的材料。但这些ITO材料的处理,可能会造成整体显示亮度/透光度的降低,因此需提高触控面板本身的透光度,或加强整体显示亮度,使系统整体显示更为清晰。此外由于iPhone的多点触控功能引发风潮,使用者也提出因应相片/影片观看,与GPS图资使用时对于多点触控功能的需求。多点触控的需求与ControllerIC可否同时处理多触控点数据,以及应用软件的支持等技术项目相关。传统的电阻式触控面板,由于其ControllerIC定义触控坐标的方式限制,仅供同时处理单点资料,因而无法提供多点触控功能,因此也无法设计会使用多点触控的应用软件。而电容式触控面板则由于ControllerIC可同时辨识多点坐标,因此在多点触控功能上略占上风。在iPhone推出后,电阻式触控面板业者看到使用者对于多点触控功能的需求与期待,亦已陆续投入可支持多点触控的电阻式触控面板设计开发。
在触控感应分辨率的需求方面,主要与触控面板分辨率及ControllerIC的ADC设计能力有密切关联,尤以ADC所能接收解析的Bit数有关,目前多以8-Bit或10-Bit为常见,但能力较佳的设计公司仍持续朝12-Bit以上发展。
在手写输入的需求方面,则主要与触控面板分辨率、ControllerIC的ADC设计,以及手写辨识软件的支持等技术项目有关。目前一般可支持手写输入的触控面板以电阻式居多,iPhone所采用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由于其整体系统设计,仅采用分辨率75dpi的触控面板,因而无法支持手写输入功能。以电容式触控面板来说,若需支持手写输入功能,分辨率最低需求为100dpi。而ControllerIC的ADC设计也与分辨率有关,若采用较高Bit的ADC设计,亦有助于使用者在手写时动作较为流畅,方便使用者输入。
针对大屏幕显示的需求部分,则以提高制程/机台的精度以及触控面板窄边框设计,达到可动区最大化的需求。最后对于轻/薄化的需求方面,主要相关的技术细项包括ITOFilm/Glass厚度、触控面板厚度,以及外壳材质的设计。
由于触控屏幕具备友善直觉化操作接口优势,终将引起使用者对于手机配备触控屏幕的青睐。对于使用者而言,以触控屏幕取代传统机械式按键虽为外观上的主要改变,但触控屏幕所能带来的更多使用功能以及传统按键无法提供的触控体验更是消费者所期待的。以触控面板的技术发展来看,目前的使用者需求多半已可满足,设计的重点终将落在系统业者对软件的支持与设计考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