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高交会刮起可穿戴设备风,其中深圳可穿戴设备产品层出不穷如雨后春笋。2014中国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发展论坛日前举行,可穿戴设备如何避免同质化、可穿戴设备最有前景的方向等话题引发热议。
论坛透露,深圳掀起研制可穿戴设备的热潮,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深圳重点培育的产业,为帮助深圳品牌在强手如云的可穿戴设备领域突围,深圳政府初步计划每年投资10亿元支持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
深圳处于“风口浪尖”
“全球可穿戴行业发展很快,今年数量超过4000万台,18年将达到50亿的产业规模。手表、手环、袜子、帽子、宠物可穿戴设备等层出不穷,整体看都很热。”在深圳微纳研究院院长张国新看来,深圳正处在这股热浪的“风口浪尖”。
最近,张国新受市政府相关部门委托做了一份深圳可穿戴设备领域的调研,在实地走访和了解20多家深圳代表性企业后,他的看法是,深圳在这个产业链中配备比较完善,作为拥有得天独厚硬件产业资源的城市,已经初步形成了由创客、创业企业、上市企业构成的梯队力量。具体而言,一是在材料传感器领域,深圳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二是模块方面有强大的实力;三是可穿戴设备以及它的运营和服务方面,也很有潜力。
张国新认为,一方面,深圳围绕电子产品生产涉及的设计、原型、建模、打样、生产和包装整个产业链高度集聚,提高了产品从设计研发到出货上市的效率。另一方面,随着创新文化的集聚,在深圳,大家更容易接受创新的东西。
对比欧美等地区,张国新发现了深圳企业梯队在这个领域的不足——关键技术领域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这方面如果没有攻克,可穿戴产业发展会受到制约。此外,同质化竞争也在多个领域出现。
要抓住用户的“痛点”
几天来,记者采访一些高交会上的年轻观众,尽管对“可穿戴设备”充满好奇,但似乎并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如何避免更多的“同质化”竞争?
可穿戴设备要抓住用户的“痛点”,从细分领域着手做到最好——这是专家们的一致解答。
广州博冠光电公司总经理雷波以“智能温度计”、“智能游泳镜”为例说明。比如小孩子发烧,父母常常是夜里每隔一小时要起来给孩子量体温,其实这事完全可以交给可穿戴设备和手机。一个小小的可穿戴设备贴在小孩身上,它可以实时监测,当超过预设的温度(如38.5度)可以报警,其他情况下,父母可以安心工作和休息。
雷波认为,让父母彻底从小孩子生病的痛苦中解脱,只是解决人们“痛点”的一个案例。又比如想要怀孕的女性,可以实时提醒女性的生理周期、体温等。还有一些专业人士游泳的时候,想要知道自己的速度,过去实现这个很难,但有了可穿戴产品便可以实时监控,这对于运动员来说就成了“刚需”产品。
在雷波看来,一款可穿戴的产品如果能够“火爆”,是因为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解决了很多“痛点”。
数据背后的“算法”更重要
可穿戴设备具有天生的“互联网”基因,互联网运营是其核心的概念,怎么做到运营体验最佳?
多位嘉宾指出,现在可穿戴厂商都想获取大量的数据,但难以做到对用户有用的数据分析,对有价值的行为进行引导、健康干预。
深圳交通广播“优伴健康管理平台”负责人周大洲介绍,他们现在做的就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与华为的健康云进行合作,所有的数据在健康云上进行运作,并在加强其算法。他认为,从去年开始,大家首先接触到的可能更多是国外的可穿戴产品,比如耐克、FITBIT等。这些硬件很多是根据欧美人群的算法支撑,对中国市场来说,亚洲人整个身体状况跟欧美人群不一样。“国内企业拿到了中国人数据之后,怎样找到一个最符合中国人的健康预测和健康分析的算法就变得很重要,可以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除了企业的问题,产业政策也有一些缺失。记者采访获悉,政策的及时跟进同样是企业所期待的。
张国新表示,健康类可穿戴产品和医疗机构的政策、管理模式、产业链关系非常密切,政策方面,有没有可能和医保挂钩?还有很多政策是跨行业和跨部门的,这也是导致政策难以迅速跟进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