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崛起,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这是英国经济周刊《经济学家》1999年时对华为的评价。
华为,如今已经是全球第一大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骄傲。华为成立至今,似乎就是在印证这句话。华为与中兴,中国通信行业的双雄,已经在世界上成为中国企业的名片,其国际化之路也成为所有中国企业的榜样。
今天的华为、中兴,已经拿下了除美国之外几乎所有的全球市场,唯独在美国市场屡屡受阻,被美国以“安全”名义拒之门外。然而,华为和中兴都有着不服输的韧劲,都有很大的野心,要的就是征服美国人,同时也把美国市场当作一块试金石,磨炼自身的实力。
虽然,华为、中兴征战国际市场十数年,但美国等重要市场仍然是其“国际化之痛”。随着上半年中兴在亚、非洲市场收入的下滑,预示华为、中兴国际征途已到非常关头。
而与此同时,华为和中兴还要面临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目前华为和中兴在手机终端方面,还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对手。攘外的同时,还要安内,华兴与中兴的国际化之征途充满着考验。
突破欧洲,登顶通信行业
1999年10月,四年一度的日内瓦国际通信展在此举行。当时代周报记者走在日内瓦国际机场通道的时候,迎面而来的是华为巨大的灯箱广告。可以说,这一意外的发现让当时正饱受时差折磨的国内记者们非常震撼,也有一丝自豪感萦绕在胸。这其实是华为第二次参展日内瓦电信展,华为参加的国际性电信展会多不胜数,从巴西、莫斯科到泰国,90%的情况下,华为都是那些展会上出现的唯一一家中国企业。
华为的国际化始于1996年,那时刚成立不久、还非常弱小的华为就已经把国际化作为自己的目标。格局决定未来,华为总裁任正非当年的国际化视野,最终让华为登顶全球通信制造业第一。
中兴国际化,比华为晚两年,从2001年开始。中兴的国际化用简单的三句话总结就是:“先终端后系统”,“先边缘后核心”,“先农村后城市”。十多年时间,贯彻这看似简单的三句话,其实也颇为艰辛。曾经,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在接受采访中表示,突破发达国家市场是一项长期策略。
而时至今日,其实无论是华为还是中兴,都不仅突破了亚、非、拉洲,更在欧洲这样的通信技术发源地的核心之地开花结果。从1999年开始,经过5年的开拓与努力、数以亿元计的资金的投入之后,华为终于在2004年12月8日迎来了转机。这一天的荷兰海牙,任正非和荷兰Telfort公司CEOStegge共同签署了超过2亿欧元的WCDMA合同。任正非笑了,笑了之后的任正非更像一个憨厚的农民。
第二天,在请华为员工吃饭时,平时滴酒不沾的任正非却罕见地举起了酒杯。这是华为在欧洲市场的重大突破,也是华为撞开欧洲3G大门的开始。
与此同时,8月28日,中兴通讯官网公告,中兴通讯获得跨国运营商Cosmote在罗马尼亚的无线项目合同,将在罗马尼亚南部为Cosmote完成现有2G/3G网络的改造并新建LTE网络,预计建设基站量超过3000个。德国电信(DT)间接持有Cosmote股权的40%,而后者总部位于希腊,是巴尔干地区最大的跨国运营商。
中标Cosmote的LTE合同正是因为中兴在2010年承建了罗马尼亚Cosmote的UMTS项目并受到好评。从中兴通讯的中报来看,该公司在亚洲、非洲的收入出现暂时性下滑,但随着海外战略的推进,在这些优势区域有望重回增长轨道。
中兴通讯在欧洲重点市场的突破将开辟国内市场之外的“另一战场”,为后续增长打下基础。
今天的华为、中兴,已经拿下了除美国之外几乎所有的全球市场。华为在2006-2009年对欧洲市场的突破,更是让华为在发达国家市场站稳脚跟。与此同时,中兴也抓住了欧洲几个系统建设的时间窗,比如2009-2010年2G替换时间窗,其2G/3G/4G整网替换方案得以规模突破。2009-2011年的欧洲有线宽带部署时间窗,此后利用欧洲经济低迷和智能手机盛行的双重刺激,中兴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在欧洲获得突破。
美国市场:最后一公里
没能在美国市场扎根,这是华为、中兴国际化征程中最大的遗憾。
2012年10月8日,华为、中兴的“美国故事”再次升级。美国众议院常设特别情报委员会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华为、中兴产品有威胁美国国家安全问题。
对这份“意料之中”的报告,华为、中兴公开反驳。华为称这一报告本质上是阻止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充满了传闻和臆测。中兴通讯全球新闻发言人戴澍当时在华盛顿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中兴提供给所有美国运营商的可信赖交付解决方案不会威胁美国通信安全,虽然再受挫折,但中兴不会放弃美国市场。
华为、中兴征战海外市场之途,唯独在美国市场屡屡受阻,被美国以“安全”名义拒之门外。
这件事某种程度上来看,是真的“激怒”了任正非,此后不久,也有了华为“弃美”一事。去年4月,华为轮值主席徐直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句话引起轩然大波;“在运营商业务方面,华为未来的主要增长市场是发达国家地区,但不包括美国。”就是这句话引发了关于“华为放弃美国市场”的各种误读。
华为被美国电信市场拒之门外已有12年,美国市场之大,差不多可以媲美半个欧洲市场,华为断然是不可能放弃的,但苦战数年屡攻不下之后,华为早已开始转变战术打法。
据华为内部人士透露,任正非当时在内部会议上表示,对美国市场,华为更要进入,但华为的策略必须调整。某种意义上,征服美国市场,反而成了任正非更大的目标和动力。从美国众议院报告一事的华为反应态度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华为罕见地强硬了。
新战术本质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我要让你看到,你拒绝我,那是你的损失。”举例来说,从美国众议院的报告一事后,华为变得更开放,并争取国际话语权。据悉,去年底,任正非特意拜访了英国政府相关人士。其实进入英国电信市场,只与英国的电信运营商洽谈就够了。但这次不同,任正非特意拜会了政府人士,目标就是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增加华为参加公众事务的能力。
影响力,就在一点一滴中。华为经过美国市场的12年苦战之后,现在心态变得更从容,显得更大气。而从去年开始,任正非也一改低调、神秘,开始接受媒体的采访。
华为对美国市场的野心很大,但心态更从容了,甚至开始下一盘更大的棋。不争一时之长短,甚至不争一时之市场,哪怕最后只争一口气,这是任正非,他要的是征服美国人。
虽然中兴是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一直公开而透明,但在进军美国市场上同样步履维艰。不过,更根本来看,国际化之路的坎坷,也让华为和中兴进一步磨炼自身实力,无论从人才、运营还是全球化的本地化方面,都不断地成长,逐渐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