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联手MagicLeap共同打造AI AR头显终极形态

谷歌在这项AI项目的展示视频中,除了ProjectAstra的种种强大功能以外,谷歌还暗示其十年前宣告的AR眼镜项目即将重新出山。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5月30日增强现实(AR)初创公司MagicLeap宣布与谷歌同意建立战略技术合作伙伴关系。谷歌发言人证实了这一消息,双方的合作将把MagicLeap在光学和设备制造方面的专长与谷歌的技术平台结合起来。

 

谷歌目前是MagicLeap的投资者之一,但MagicLeap的大部分股权由沙特公共投资基金持有。MagicLeap成立于2010年,发展以来共筹集了高达26亿美元的融资,公司估值最高达到了67亿美元。

 

ntenteditable="false"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vertical-align: middle; border-styl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alt="" />

 

但MagicLeap打造的产品却并不如人意。MagicLeap2018年发布了首款产品MagicLeap1(简称ML1),市场表现十分糟糕。MagicLeap本想为这款消费级产品定下100万的年销量目标,最终在推出后6个月之久,也仅卖出了6000台左右。由于ML1的市场不认可,MagicLeap在2020年初大规模重组中解雇了700名员工,占到当时员工总数的40%。

 

ML1的失败,并没有动摇MagicLeap对自己的AR设计理念,不过在吸取了ML1的失败经验后,MagicLeap对后续定位为企业用户,以TOB市场为主的MagicLeap2(简称ML2)进行了大量的硬件重新设计,先后花费了近4年时间进行产品开发。

 

为了吸引B端用户,以方让医生、产线工人等潜在用户群体长时间佩戴并且保持舒适,ML2不得不把设备尽可能做得足够轻便。

 

ntenteditable="false"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vertical-align: middle; border-styl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alt="" />

 

ML2首先增大对角线视场角FOV以实现大视野,从上一代的50度增加到了70度,如果继续采用ML1的投影仪和目镜技术将视场角由原来的50°提升至70°,设备的体积将更加庞大。另外要支持更大的FOV视角,计算单元的配置也要更强大,不管是体积,和散热,都不再容易配置在AR头显上面。

 

ML2首先精简了AR头显的计算单元设计,另外给它配置了一个强大的外置计算系统,这样即避免了出现类似ML1一样佩戴不方便、也不舒适的难题。ML2的计算单元搭配了四核AMDZen2处理器和RDNA2显卡,外置后用户就可以把它放到裤兜或者背包里面。不再占用AR头显本身的重量,AR头显本体重量降到了约260g,低于前一代ML1的316g,与市场上普通的自行车头盔重量基本一致,本体重量也低于当时市面上一些常见的VR头显,如索尼的PSVR的重量就达到了600g。

 

另外MagicLeap花了数年时间设计新的投影形式,包括主流的LBS、μLED阵列和LCoS等,都有进行设计验证,最后团队重新设计了一套专属定制光学光路架构,把LCoS与LEDRGB光模块和一个复杂的聚光器和偏振器系统集成在一起,最终呈现了优秀的图像效果以及70°大FOV。

 

ntenteditable="false"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vertical-align: middle; border-styl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alt="" />

 

为了让对角线视场角FOV视野更大,ML2的设计团队首先让垂直方向视场角增大可以有效减少头部上下移动的操作,让脖子避免不必要的比上下移动以保护用户,同时也减轻了上下两个方向的现实世界漏光倾入到AR显示画面,与虚拟画面出现明显的边界,从而造成虚拟现实融合失真。

 

ML2将镜头传感器完美放置于头显当中,同时显示屏尽量靠近眼睛,以获得更大的视野,并通过这些传感器对真实世界进行扫描建模和锚定。精细聚焦的显示屏配有两个指向瞳孔的传感器,能检测眼球移动,让屏幕所显示的内容始终位于视场焦点上。

 

在AR现实透视方面,ML2外置镜片采取的特殊的镀层来消除外部光线及内部显示屏的反光,并且还增加了调光功能,可以实现100倍的光暗度调节,佩戴者完全能够在各种场景中,如阳光、强光、室内、以及微光下,都能获得类似的显示亮度与效果,不会给用户造成额外的视觉调整负担,或需要频繁中断手上的工作来取戴AR头显。

 

另外为了让AR头显更容易佩戴,ML2的团队通过深入研究了颅骨生理学,使用亚毫米级精度的扫描设备对近2000个人的头骨进行了扫描,并收集了18个不同面部标志的数百万个数据点,如眼睛、角膜顶点、鼻梁、太阳穴和耳朵位置,以及头部周围与头骨相关的19个手工测量指标,从统计学角度把这些数据点之间的所有差异,都加入到了AR头显的支架优化中。

 

ML2设计了一个伸缩式支架,可以张开放置在头部上方,角度能够旋转从而贴合不同的头部,让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和发型的人,不会因为头部尺寸差异过大,产生佩戴ML2头显时,有人舒服,有人根本戴不稳或长时间卡住某个部位造成不舒服。

 

ML2高质量的AR体验改变了很多企业在数字内容领域的互动方式,让其在TOB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也成为目前MagicLeap的主打产品。

 

2012年谷歌推出首款AR眼镜“GoogleProjectGlass”,在当时一度引发业界惊叹。但由于这款产品的价格高昂、应用不足,这款产品的市场反响冷淡,最终在2015年1月19日,谷歌停止了谷歌眼镜的“探索者”项目,标志着这一项目的失败。虽然谷歌采取了跟MagicLeap一样的策略,后面上架了面向企业的企业版AR眼镜,不过市场反馈依旧不如人意,去年这款企业版产品也停产了。

 

然而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实现端侧AI人工智能应用,成为改善AR眼镜和AR头显的明显助力,可以想象的市场应用场景与应用空间也越来越广。在前不久的谷歌I/O开发者大会上,谷歌发布的万能AI助手ProjectAstra,让市场对其抱有极大的热情。ProjectAstra的工作原理是“连续编码视频帧,将视频和语音输入组合到事件时间线中,并缓存这些信息以进行有效调用”。

 

谷歌在这AI项目的展示视频中,除了ProjectAstra的种种强大功能以外,谷歌还暗示其十年前宣告失败的AR眼镜项目即将重新出山。在约半分钟的演示画面中,使用者可以通过AI助手向AR眼镜提问,眼镜上搭载的智能摄像头在了解周围的环境后,可以回答使用者与之相关的问题。

 

发布会后高管们也对外证实,谷歌正在试验为“ProjectAstra”制造眼镜的想法。谷歌让人ProjectAstra是人工智能AIAR眼镜的“杀手级应用”,能对十年前谷歌眼镜方案进行完美的补充,让AIAR眼镜成为完美的硬件,把人类的双手真正的在数字交互世界是解放出来,从事真正的生产力工作。

 

MagicLeap和谷歌均拒绝透露此次合作是否有望推出消费级AR设备。目前MagicLeap正在打造的ML3基本已经定型,只要植入谷歌的万能AI助手ProjectAstra,就能证明双方的合作是否成功,而谷歌也完全可以借用部分ML3的光机设计,重新设计原来的AR眼镜,打造一个轻便型的简版AI AR眼镜。

 

在过去几年,微软、FaceBook、谷歌还有一众做头显设备的公司在VR、AR、MR一众技术中,荆棘前行了这么久都没有说服市场接受,没能打造出一款真正的消费级产品占领市场。其中微软新一代产品一再搁置,谷歌眼镜在今年3月正式宣告结束,FaceBook改名meta实施所谓Allin“元宇宙”各种捣腾也没出啥成绩,最后也不得不向华尔街低头,进行大规模裁员。

 

苹果倒是弄出了一个用户还算接受的空间运算产品VisionPro,但也受限于产能、成本和高昂的售价,目前更多的是吸引企业用户购买用于技术培训。

 

不过目前几乎大部分的传统手机品牌和原来的VR\AR品牌,都开始对手上的AR产品进行迭代,虽然市场效果仍不如预期,但集成了智能AI耳和AI眼镜的AIAR头显产品,显然是大家都认同的下一代“终极终端产品”!

读者们,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想被手机报报道,请狠戳这里寻求报道
相关文章
热门话题
推荐作者
热门文章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