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2023“购物车”,立讯精密吃撑苹果供应链

业界认为后期立讯精密能够让苹果不顾全球布局,让立讯精密不停接手苹果供应链在中国内地的产能,更多的是苹果“授意“所。
 

在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8日与苹果供应链企业Qorvo(NASDAQ:QRVO)签订收购其位于北京和山东德州的组装和测试工厂,获得了消费电子行业射频芯片的封测技术、产能与熟练员工后,立讯精密(002475.SZ)再一次向苹果供应链企业下手。

 

2023年12月28日,苹果供应链企业和硕发布公告立讯精密(002475.SZ)将21.08亿元收购子公司世硕电子(昆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硕”)62.5%股权。世硕以办理现金增资模式,引进立讯精密旗下公司立臻精密制造(昆山)有限公司,后者将斥资约21.08亿元收购世硕62.5%的股份。与此同时,和硕对世硕的持股比例也从100%降至37.5%,将失去对世硕的控制权。

 

 

和硕董事会12月28日达成决议,放弃重要子公司世硕(昆山)现金增资优先认购权,并由立讯集团旗下立臻精密,担任策略投资人全数认购,而本次世硕增资额约人民币21亿元(折算新台币约95亿元),增资后和硕对世硕持股将由100%降低至37.5%,和硕丧失对世硕控制力,正式交由立讯集团主导。

 

2014年设立的昆山世硕厂产线多集中于手机及相关周边组件组装。而立讯精密在继续接收和硕在中国内地的苹果代工产能后,将成为苹果在中国内地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仅次于富士康。

 

2020年,立讯精密宣布以33亿元收购纬创江苏厂和昆山厂,顺势进入了iPhone组装供应链,富士康、和硕、立讯精密也成为中国内地前三大苹果手机组装供应商。再加上这次把世硕的产能收入囊中,立讯精密在苹果iPhone组装产能上的份额进一步扩大,有可能超过和硕在上海工厂的产能。

 

和硕对此表示,此为因应市场以及产业环境快速变迁,为强化区域制造生产效益,预计通过本次增资案与策略投资人建立的合资关系,可使和硕集团能更有效分配资源,取得区域平衡以增进竞争力,进而将股东价值最大化。

 

据供应链传出的消息显示,苹果希望和硕能够加强印度和越南的产能投资,以实现苹果的供应链安全与本土制造战略。12月28日和硕同步公告其越南厂将再进行第三期扩建,预计投资11.89亿元新台币、进行租地委建,另并以斥资8.25亿元新台币租地委建员工宿舍。

 

和硕在越南海防一期厂区于2021年完工投产后,二期厂区亦在今年中就定位,据了解,主要生产包括Google智能音箱及微软Surface、游戏机等消费性电子产品。

 

同时和硕还表示,和硕将保留上海工厂、印度工厂,并继续拥有iPhone研发团队。但也有消息称由于全球制造业的变化以及投资策略考量,和硕集团和纬创集团一样,有可能会淡出苹果供应链,转向其它投资方向。纬创集团曾在把印度最后的第三家苹果手机组装产能卖给塔塔集团,正式退出印度手机代工业务时称,苹果公司在价格上的强硬谈判导致该公司无法从中获得利润。

 

立讯精密最早主要从事富士康的外发机加工起家,在熟悉加工苹果零配件产品的加工流程后,开始通过并购的方式切入苹果供应链。

 

2010年立讯精密上市后,通过修改募资用途,把本该去江西建厂的钱,改为以1.68亿元从和硕手里收购博硕科技75%的股权,而和硕则是刚刚在2008年从华硕剥离出来的专注于代工业务的公司,主要客户包括惠普、戴尔、微软和苹果等。当时市场的解读是收购博硕科技不仅实现了线缆的内部生产,提高毛利率,也有利于打入和硕联合的供应链,减少对泛富士康集团(包括正崴)的过分依赖,同时也为立讯精密绕过富士康,直接进入苹果供应链打下了基础。这是立讯精密与和硕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尝到收购资产就能在供应链里如鱼得水的立讯精密迅速加快了并购脚步,趁着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供应链资金紧缺时期,再次把资本市场上获得的资金变成收购产能资金,2011年通过昆山联滔电子和深圳科尔通的并购,切入到苹果(当年还是做Macbook、iPad的连接器)和华为(当时主要做的还是通讯)的供应链。

 

特别是对联滔电子的并购,让立讯精密的体量几乎直接翻倍,联滔电子是全球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的高频信号连接线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主要服务于Quanta(广达)、Compal、Wistron(纬创)、Foxconn等ODM/OEM客户,其终端品牌为Apple、Dell、Intel、Lenovo、Sony和Segate等客户。

 

立讯精密入主联滔后,通过价格优势快速收扰订单,并复制联滔电子的产能迅速组织生产,到2011年年底,立讯精密的员工数量在往年的基础上翻了一倍以上,收入增长150%以上,利润增长120%以上。同时与台湾企业合资进入到手机射频天线领域。

 

2014年立讯精密将联滔电子剩余40%的股权拿下,并收购了苏州丰岛切入热门的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领域等。同时利用自己在连接器领域的优势,深度绑定苹果Powerin、Lightning供货,并为市场供应Type-C产品并成为该产品标准的制定者之一。2015年立讯精密又收购了苹果供应商三洋电机(蛇口)并成立子公司进入到微型扬声器与微型马达领域。

 

随后立讯精密再次启动对苹果供应链的扩张动作,在2018年把台湾美律旗下公司股权,与台湾美律成立再成立合资公司,进军微型电声器件领域供货苹果。然后再通过其控股股东香港立讯收购台湾光宝的相机模组事业部,打入到苹果的前摄像头从应链,并在2022年花9.1亿元通过旗下的立景创新把光宝打印机、多功能事务机(MFP)EMS业务的影像事业部门全部收购。

 

随后2020年收色纬创,2021年再收购和硕旗下铠胜的金属机壳厂子公司日铠,再加上2023年收购苹果射频供应商Qorvo,接收和硕昆同的代产能,立讯精密已然从代工苹果电脑、iPhone、iPad连接线到代工AirPods,再到代工AppleWatch、iPhone整机,并成为苹果的核心代工商。

 

虽然立讯精密刚开始是通过曲线进入了苹果供应链,并通过在与苹果的合作过程中,完善了自己精密加工的技术,和与国际接轨的品控系统,从而拿下了连接器领域在全球的话语权,并利用相关小件精密件的加工经验积累,获得了苹果智能穿戴的部分订单,成为了苹果真正的代工厂商。

 

 

但业界认为后期立讯精密能够让苹果不顾全球布局,让立讯精密不停接手苹果供应链在中国内地的产能,更多的是苹果“授意“所致,特别是在2018年国际政治分歧越来越大之后,台企在大陆的产能急一个合理的非官方退出渠道,而非类似此前部分台资与港资的无奈离开还无法全身而退,苹果为了保护自己的供应商,才做出以订单换产能安排的妥协。

 

不过立讯精密也可以说是全靠进入苹果供应链发展壮大起来,营收从2010年的10.11亿元一路上涨至2022年的2140.28亿元,暴涨200倍;归母净利润也从1.16亿元上升至91.63亿元,上涨78倍。与此同时,公司对苹果公司的依赖度也是与日俱增。

 

特别是在2018年接受苹果的“授意“,立讯精密不断接收苹果供应链中台企在中国内地的产能之后,立讯精密2018年的营收才359亿左右,而到了2020-2022年期间,立讯精密营收分别为925.01亿元,1539.46亿元、2140.28亿元,其中苹果贡献的收入占比为69.02%、74.09%、73.28%。立讯精密是真切的体会到了在苹果供应链里吃撑的感受。

 

立讯精密发展过程中,也有从苹果业务中抽身发展安卓的业务,包括收购FPC厂做白牌的订单,收购汽车配件厂,做汽车连接器的订单等,但最终这些业务除了给立讯精密积累一些合作经验,培养一下员工外,并没有为立讯精密带来多少收获,这些非苹果的订单,不管是利润获取,还是技术积累,都远不如开发和承接苹果的订单有价值,同时订单状况可以更容易抹平淡旺季差异,持续性稳定性也远高于所谓的国产品牌订单。

 

但这并没有阻止立讯精密相从苹果业务中抽身,或者说减少对苹果依赖的想法。除了此前立讯精密不断扩充非苹业务,以及往消费电子以外的汽车领域扩张外,立讯精密还曾准备进入新能源汽车组装代工领域,并且发出募资公告称与奇瑞深入合作造车。

 

仅管目前看来这些准备造车的资金再次流入到了收购苹果供应链台企在中国内地的产能上,但近日立讯精密高管依然表示会在广东会有更大的投资,希望在三年内在广东做一个更大的项目,重点考虑还是新能源汽车方向,这也意味着如果苹果不造车的话,立讯精密开始造车终将离苹果越来越远,而苹果是否造车,现在看来仍是个未知数。

 

立讯精密在市场上的成功,到现在仍被人们认为是个传奇,因为同处在中国内地同样的营商环境下,同样的企业台企、日企等外资企业经营起来就是要比立讯精密吃力,很多时候立讯精密接手了苹果供应链的产能,不但能迅速复制产能扩大,而且还可以降价接单迅速从市场上抢夺更多的订单。

 

并且到目前为止,立讯精密并没有说在制造业的哪个领域取得了大的科技上的突破,如发现了啥新材料、啥新工艺,或研发出了啥新产品,都是代工+复制的方式扩张。

 

然而通过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立讯精密初创团队由于有过在富士康的打工经历,深切的体会到了外资企业在中国内地管理思想空心化的毛病,外资企业在中国内地除了产能与作业流程落地外,由于政治体制的差异,无法把国外的企业文化带到中国内地,只能转由国内员工,以军事化的强制制度来管理运营,企业员工基本上被物化掉,成为随着可以替换的“标准人形机器“。

 

这样的结果是一些外资企业员工没有任何的主观能力性外,还要接受来自中方员工的内部打压与牵制,基本上无法进行创新和提升,真正有能力或有贡献的员工,除了被中方员工倾吞自己的成果外,台企、日企等外资企业也无法给这些有贡献的员工以合理的退出通道,最后大部分有能力的人,只能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而立讯精密接手这些苹果供应链上的产能之后,迅速采取了相对可行的内部贡献退出机制,如股权激励计划等。同时原来哪些只会打压员工的中方高管,也很容易就被立讯精密原来队伍里有同在台资企业工作经历的同事一眼看出,想要继续按照在原来外资手下那套磨洋工、搞办公室政治的方法来糊弄立讯精密的接手团队明显不太可能,所以一下子就把原来在台企、日企手里半死不活的工厂盘活,并且用点很小的薪资待遇与股权激励,就获得了巨大的收获。

 

很早以前我就强调过,制造业最大的成本不是薪资,更不是员工使用成本,制造业最大的成本是员工沉没成本后面带来的效率与品质成本。同样的人员以更高的工资,或以更高的支出雇更多的人,就是产出规模的增加,而产出规模的增加在订单充裕的情况下,就能摊省大量的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更有利于降低接单价格,提升自己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宽裕的接单空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可扩张的良性循环,而立讯精密无疑是把这个循环真正玩通了。

 

再加上能够给有贡献的人一个合适的退出机制,立讯精密短期内,肯定还能在苹果供应链里不断接收外资企业退出的在中国内地产能,继续吃撑。

 

因为还有一个大大的富士康,同样有着严重的“中国特色外资企业病”,只要富士康在中国内地退一步,立讯精密就能快速进一步。

 

至于未来立讯精密会发展到哪一步,能不能从中国内地走向海外,并在海外也获得与中国内地一样的成功,还不被中国内地所打压,那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有时候中国特色,也只仅限于中国内地才生效。

读者们,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想被手机报报道,请狠戳这里寻求报道
相关文章
热门话题
推荐作者
热门文章
  • 48小时榜
  • 双周榜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