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鸿海发布声明称,退出与印度金属石油集团Vedanta成立的价值195亿美元(约合1410亿元人民币)的半导体合资企业。据称Vedanta和鸿海双方对这次合作终止,都认为是件好事!Vedanta表示将继续推动28纳米的12吋晶圆厂建设,鸿海则宣称会在印度其它几个邦开展新的半导体投资计划。
印度政府在2021年底批准设立一项总额100亿美元的激励计划,以吸引全球半导体和显示器制造商来印度建厂。
这两家企业去年2月宣布达成合作,计划在印度总理莫迪的家乡古吉拉特邦建一座半导体制造工厂。富士康当时称,该公司将投资1.187亿美元,持有合资公司40%的股份。两家企业合资建厂的初衷,也是希望能拿到这100亿的补贴,这样能减少一半的建厂成本。
不过上月底,莫迪政府要求这家合资企业提供获得补贴的最新资质文件,否则将无法获得相关的补贴。随后双方检讨了相关合作进度后,进行了友好分手。
据业内人士表示,Vedanta疑似找到了能真正提供28纳米技术的合作方继续建厂,而鸿海则在印度其它几个邦找到新的半导体建厂地,建设更成熟工艺的晶园厂,因此双方的各自投资,即更有利于双方在印度建设半导体产能的发展,同时更多的晶圆厂也更容易吸引半导体供应链企业来做大印度市场,获得更好的服务。
印度想要打造自己的消费电子产能中心的计划一直没有变,它希望能复制中国制造的奇迹同时,也提升自己的工业化水平。但印度政府对印度制造定的标准很高,甚至看不上中国转移过去的产能,认为这是“二手技术”,因此从2015年开始,一直寻求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帮助,希望能够实现印度制造不仅仅是“产能转移”,也是“技术转移”。
然而海外并不想打造一个比中国更封闭的全球产能中心,因此到现在为止,印度仍然没有拿到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合格入场券,只停留在后段的SKD组装队段。
在消费电子产品“模块化”制造后,“芯”、“屏”成为了是不是产业链完整、有没有产业链地位与话语权的标志,一个“缺芯少屏”消费电子产业链竞争力肯定要太打折扣,所以印度才会在这两方面更加关注。
据了解,莫迪政府推出的100亿补贴,本意就是要在莫迪自己老家建一座28纳米晶园厂,和一条10.5代先进面板产线。
鸿海虽然通过收购夏普,获得了一座8吋晶圆厂和一条10代面板产线,并且还在广州增城也建了一条10.5代面板产线,但这次与Vedanta合作,鸿海只获得了50纳米的半导体技术授权,还是不是鸿海自己拥有的50纳米技术,而且面板厂也是群创提供的8.6代电视面板技术,也不是夏普的10代或10.5代技术,因此莫迪政府拒绝鸿海在莫迪老家建厂。
莫迪前不久访问了美国,并与美国各大科技企业和半导体设备厂商进行了会谈,邀请它们到印度投资,虽然各大科技企业对印度高额的税率望而却步,但美国的半导体设备厂商表态,可以到印度投资,服务印度的半导体产业发展。
或许在美国半导体设备厂商的牵线下,莫迪政府为Vedanta找到了真正能提供28纳米技术的合作方,因此Vedanta才会对与鸿海分手表现出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不过鸿海同样长期有着投资半导体的梦想,其实也是从2015年开始,鸿海就一直在中国和美国都表示要建12吋晶圆厂,其中在中国被报道出来的就有郑州、重庆、广州、珠海、青岛等地,都曾规划与鸿海合作建设晶圆厂,鸿海对外也表示,至少要建3到5座12吋晶圆厂,来实现自己的“自主可控”。
不过鸿海的这些投资规划,都在疫情前就已经不了了之,随后鸿海才把目光投向了印度。
鸿海在半导体领域其实布局还算完整,除了收购夏普和马来西亚的晶圆厂外,鸿海体系内有自己旗下的IC设计企业、半导体设备企业、半导体材料企业等,但都是集中在90纳米以上的成熟制程,并没有中、印都心念念的先进制程技术。
鸿海印度的投资最成功的就是给苹果代工的组装企业,鸿海说服当地邦政府把企业升级这为“国家单位”,享受一定程度的劳工、治安与税务“自治”权,从而在印度取得了各方的认可。
此次鸿海从莫迪政府的28纳米先进制程“枷锁”中抽身出来,寻找与其它印度邦政府合作建半导体工厂或其它消费电子产业链工厂,或许将更符合鸿海当前的实力水准与未来的发展需求。
不管怎么说,鸿海在中、美投资半导体碰壁之后,再次在印度碰壁,对印度和鸿海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一来让全球投资者认清了印度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半导体产业,能以什么样的方式真正进入印度市场;二来也让鸿海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没有政府补贴了,自己还有哪些真正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