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消息面影响,尽管今天全球市场上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概念股表现平平,甚至还有下跌的趁势,但中国股市上的手机供应链企业,在华为手机概念与上一周延续下来的柔性OELD虚火持续燃烧的双重制激下,仍然出现大面积涨停。
据多家市场数据调查公司的情报显示,三星2018年的年出货量,也就在3亿部左右,这也意味着华为的目标是在2020年要冲击全球出货量全球老大的地位。而从目前的单季度出货量来看,近期华为有多个季度超过苹果,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了出货量第二的位置。
在多家市场数据调查公司的情报中还显示,华为除了在中国市场上有着绝对的出货量领先优势外,在三星、苹果的传统市场中的欧洲市场部分,华为的市场表现也十分亮眼,开始与前两者在出货数据上直接竞争。
也正因为如此,华为在供应链的管控风险上开始出现明显的短板。与苹果和三星的供应链管理,基本上处于闭环和半闭环不同,华为手机的绝大多数产品技术均还没有原创性,无法得到供应链厂商的独家技术支持,更别说单独的产能配置。
在安卓阵营里面,有着专有技术或专利技术的手机零组件供应商支持的厂商,除了三星、LG、HTC以及以前的摩托罗拉外,绝大多数智能手机品牌厂商的硬件技术,都是由供应商摩仿国际一线品牌采用的技术仿制出来,或者自行开发后面向全部的安卓手机阵营销售。
因此,安卓手机阵营多年来,基本上在创新上很难摆脱掉核心供应商影响,基本上核心技术依整供应商,软件技术等谷歌支持,厂商自己只能在硬件结构设计优化上、软件界面讨喜上、外观设计不计成本上来下功夫。
这也让手机供应链厂商开始迅速分化,在智能手机同质化的市场中,也如手机品牌厂商头部集中化的情况一样,两类厂商开始生存下来,一类是有产能规模的厂商,依靠一定的订单规模从市场中获得资本支持,生存下来,如A股智能手机供应链里的少数几家材料代工厂商和模组组装厂商;一类是有技术积累与技术门槛的厂商,在市场中以技术独到获得产品利润支撑,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如日本上游核心电子元器厂商和材料厂商,以及有着量产技术壁垒的台湾核心电子元器件代工厂商等。
在全球出货量前五大的智能手机品牌厂商里,苹果和三星的核心供应商产能,基本上都是双方共建的产能,一般都是只为自己的品牌服务。当然,三星由于还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元器件代工商,除了建有自己的专有产能外,还建有庞大的代工产能。不过这些产能里,也基本上处于订单生产状态,也就是说,买三星的产能,是需要提前预付部分货款的,而不是象国内的手机供应链企业一样,不但不用提前预付货款,还可以往后延期付款,月结半年甚至一年。
另外,日本和台湾的核心元器件产能,也基本上采取的是订单生产方式,一般没有接到客户的具体需求,是不会主动投资扩产的。因为智能手机的产品变化太快,产能投资复杂性所带来的风险,代工厂商根本没有多少能力来自行解决。
特别是这些厂商的产能投资,一般都有着较大的原创技术投入风险与量产技术投入风险,如果智能手机的技术出现变化,很可能前期的投资还没来得及收回,市场就已经消失。
从这点上来说,中国内地的多数智能手机供应链厂商相对比较幸运,因为它们多数处于采用通用技术组织生产的加工段或模组组装段,产能的投资成本较代,产能复制性很强,产能的可转移性也较灵活。
还有一点较为重要的是,中国内地的多数智能手机供应链厂商还能从资本市场和国家政府补贴中,直接获得海量的资金支持,加上资金使用监管又十分宽松,除非出现债务挤兑危机,基本上外界是很难知道这些供应商到底健不健康。
事实上,中国国产手机发展到今天,虽然在全球市场上的总出货量突破了50%的份额,但却没有一家手机厂商品牌建有自己的专有技术产能或专有产能,除了中国国产手机没有自己核心元器件原创技术外,中国内地以外的供应商,也基本上还不愿意把自己的核心技术专卖给中国品牌手机厂商。
或者说,中国手机厂商也还没有能力把谁家的技术完全吃透,然后像苹果一样发展出自己独有的技术应用生态体系出来,并在市场上获得出货数量与销售利润的双重收获,从而与供应商一起共赢共荣。
不过台湾本土供应链厂商表现,华为的供应链管理部门这一次在走访过程中,已经开始要求台湾的供应链厂商在中国内地建设配套产能,以满足华为的采购需求。其中已经在中国内地建厂的台湾供应链厂商,希望能把相关的选进制程导入,实现在中国内地工厂对华为进行直接交付。
如为华为代工芯片的台积电和日月光等厂商就表示,华为明确提出希望扩大它们在中国内地工厂的产能分配,以其进一步改善产能扩张所带的新增产能需求与产品交货反应速度等。
不过,供应链厂商也表示,华为想要做到与三星和苹果一样的供应链管理水准仍然比较因难,相比苹果约三个月供应链库存,三星的约六个月供应链库存来,华为的供应链库存仍然在一年以上。这也表明在供应链的管理成本和管理风险上,华为远远不如前两者。
不过,与前面两家需要不断推出原创性的智能手机不同,华为手机基本上还是在普及型智能手机领域发挥其在通信领域的管道优势,通过标准化的产品来获取市场上七到八成的中低端市场份额。
因此,在华为还没有推出原创性产品之前,华为的供应链管理风险,基本上还是由产能相对过剩的上游供应链市场来消化掉,受损的,也只能是那些管理不善的厂商,以及资金监管不严的资本市场投资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