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新趋势:走进感官控制时代

十年前,首款iPhone手机发布标志着从键控时代进入触控时代,多点触控屏技术取代了键盘输入,这是手机领域人机交互最具革命性的一次变革,也让键控代表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从巨头走向衰落。随着生物识别技术和传感器的广泛应用,感官控制逐步升温,或有成为新一代交互方式的趋势。
   全面屏和人工智能可以说是当前智能手机两大亮点。前者带来外形工艺改变,让用户拥有更好的视觉体验,2017年以席卷之势,快速成为主流品牌旗舰机标配;后者将带来交互体验改变,随着人工智能概念一起火起来,目前整个手机产业在芯片、系统、传感器、算法等不同层面探索,更多是巨头的游戏。
 
  全面屏需要新的解锁方式,人工智能也需要更多的生物信息输入和触发交互。于是全方位的生物识别技术成为两大亮点的交叉点。
 
智能手机新趋势:走进感官控制时代
 
  生物识别技术带来人与手机的交互方式的变革
 
  生物识别技术中相对重要的有四种;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声纹识别,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越来越多。
 
  2013年苹果iPhone 5s推出时,率先使用杀手级应用Touch ID,掀起了指纹识别的大潮。全面普及仅用两年多时间,指纹识别模块位置在正面、背面、侧面因机而异。
 
  今年,人脸识别火了。不过虽然还是苹果带火了人脸识别,它却不是首家应用该技术的。今年7月底,国内手机厂商国美手机就发布了主打人脸识别技术的GOME S1。在功能上,GOME S1不但能通过人脸识别快速解锁,还实现了加密应用、Face-Me和专属空间等功能。
 
  相比人脸识别的大热,虹膜识别低调很多,玩家主要是三星和LG。2016年三星S8和Note 8引入虹膜识别技术,成为高端旗舰机的亮点,近期LG新机曝光,预计也将采用虹膜识别技术。国内厂商方面,国美手机也曾在年初发布了一款主打虹膜识别的K1。
 
  可以预见,以上提到的生物识别技术将会逐渐普及,实现广泛应用,这是技术迭代与消费升级共同驱动的。随之而来的,将是人机交互方式的变革。
 
  十年前,首款iPhone手机发布标志着从键控时代进入触控时代,多点触控屏技术取代了键盘输入,这是手机领域人机交互最具革命性的一次变革,也让键控代表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从巨头走向衰落。
 
  随着生物识别技术和传感器的广泛应用,感官控制逐步升温,或有成为新一代交互方式的趋势。
 
  感官控制时代的关键要素和技术储备
 
  感官控制作为人机交互的一种方式,已经具备落地基础,其关键要素体现在两个层面,对于手机而言,有被动和主动之分。
 
  用户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及声音等非接触手段实现手机解锁屏及需求指令发出,这是感官控制的第一个层面,相对于键控、触控、只不过是控制机器的手段改变了而已,改变在于“形”。
 
  第二个层面是手机根据用户的位置、场景等信息变化,感知用户潜在需求并提供相应服务,主动服务是感官控制的高级阶段,改变在于“神”。
 
  “形”与“神”的共同变化意味着感官控制的到来。这并不是遥远的未来,当前已经在路上。
 
  作为感官控制交互的技术储备,操作系统研发支持、传感器及生物识别技术整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都逐步成熟。
 
智能手机新趋势:走进感官控制时代
  谁在布局?
 
  既然是新的交互时代,智能手机的品类、属性和定位可能也会发生改变。就像智能手机和功能手机完全不同一样,在感官控制tyy时代,智能手机将会变为“智慧手机”,手机的新品类与智能手机也有本质的差别。
 
  目前,在智慧手机部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上,除了苹果、三星等巨头开始布局外,国内的厂商也开始逐步加大生物识别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投入。也有一些新晋厂商直接从生物识别技术切入,进行弯道超车,即是上文提到的新晋手机玩家国美。
 
  作为国美智能制造战略与“智慧家”战略布局的移动中枢,去年年底国美对外宣称要做自主品牌的手机,同时采用自主芯片、自主系统、自主设计以及自主渠道。2017年正式进入市场后,国美手机就瞄准了生物识别技术,先后推出了虹膜识别手机K1和人脸识别手机S1。据了解内部还提出了基于感官操控变革为驱动的价值研发体系,即将发布的新机或将支持三重生物识别。
 
  从技术成熟度角度来看,感官操控技术即将迎来爆发期。谁先入场,体现的是对趋势的预判,以及对消费者诉求的理解。尽管国美手机刚刚入局,但是其内在的力量不容忽视。
 
  交互方式变革不是并非渐进式优化,最终会是革命性变革,可以预见,随着新的时代到来各大厂商又将面临一轮淘汰赛,一如十年前,有黯然离场的诺基亚、摩托罗拉,也有强势崛起的苹果。在技术的变革中,找准赛道才能成为赢家。至于未来几年将如何影响手机行业格局,将有哪些不同体验的新产品,拭目以待吧。
 
  来源:砍柴网
读者们,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想被手机报报道,请狠戳这里寻求报道
相关文章
热门话题
推荐作者
热门文章
  • 48小时榜
  • 双周榜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