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工业企业7家,华为、中兴、富泰华工业位列前三;金融类企业的上榜数量最多,共为9家,但营业利润同比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据悉,20强企业包括华为、中兴通讯、富泰华工业、平安银行、腾讯、平安人寿、招行、中海石油深圳分公司、建行深圳分行、工行深圳分行、中移动深圳分公司、中国银行深圳分行、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农行深圳分行、鸿富锦精密工业、中信证券、深圳供电局、广深铁路、深圳航空以及比亚迪汽车。
细分上述20强榜单,以硬件制造为代表的IT类企业实现增加值总额占据了较大比重。
深圳GDP贡献20强企业名单:工业表现强于金融业
重点龙头企业的GDP贡献份额进行统计,是深圳统计部门的一项创新试验。而高达近三成的GDP占比,也意味着这20家龙头企业,能部分反映出深圳的产业情况。
根据深圳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对GDP总量贡献最大的20强企业共实现增加值5171.4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6.5%。
入榜企业中,7家工业企业共实现增加值2866.14亿元,占20家企业贡献总量的比重达到55.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39.8%。
从增加值的增速来看,实现正增长的企业共14家。
深圳市统计局指出,因股票市场低迷、国际油价处于低谷和生产转型阵痛等因素影响,有6家企业出现了同比负增长,其中工业2家、金融业4家,最大降幅达到了27.1%。
同时也有9家企业的增加值增速达到了两位数,分别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需求、信息技术和新消费的利好,比亚迪、腾讯、中信银行信用卡的增速更是超过了35%。
金融业是上榜企业数量最多的类别,占到了20强中的9席,共实现增加值1649.41亿元,占20家贡献总量的31.9%,占全市金融业总量的比重则达到57.3%。
但值得注意的是,9家金融类企业的营业利润为1712.16亿元,增速为-13.3%。相比之下,7家工业企业共实现营业利润478.92亿元,增长7.0%。
事实上,从深圳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过去一两年间,以金融、地产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但工业表现仍有可圈可点之处。
自2014年以来,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虽略有下滑,但仍维持在7%以上。
以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上广作为横向参照,三年来北京的这一增速分别为6.2%、1.0%和5.1%;广州为8.1%、7.2%和6.5%;上海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分别为1.6%、-0.8%和0.8%。
手机产业优势明显 华为排名第一
龙头企业的表现,反映出的是深圳产业比较优势,如果聚焦于上述20强榜单中的深圳本土企业,这一优势或许更加突显。
按照上述数据显示,位列前三的均为手机行业,加上鸿富锦精密工业总数达到4家。
3月20日,来自深圳经贸信息委及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度深圳市工业百强企业名单数据显示:手机产业约占六成。
位列榜首的华为也是过去一年深圳表现最瞩目的企业之一。华为是唯一一家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
而2016年华为向全世界递交了一张五笔震撼的成绩单:2016年销售收入5200亿元,同比增长32%;手机发货量1.39亿台,同比增29%!
2016年销售收入同步增三成至5200亿元。
据华为集团轮值CEO徐直军透露,华为2016年销售收入预计将达到5200亿元,同比增长32%。
另据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2016年华为手机发货量预计为1.39亿台,整体提升29%;华为消费者业务销售收入1780亿元,同比增长42%。
5200亿元是什么概念?有人给出了直观的答案:这相当于5个格力、2个联想、5个中兴、5个阿里巴巴、5个长虹、6个比亚迪、7个小米、20多个康佳!意味着超越IBM,进入全球500强前75名,增速全球千亿规模企业第一!
依托现有的产业根基,深圳未来的想象力更在于智能硬件和先进制造业方面。
在去年的IT领袖峰会期间,一位经济观察人士指出,深圳在硬件上的话语权要牢牢抓在手里,包括模具、加工、设计能力和产业链效率,在第一的基础上必须扩大领先优势。
该观察人士尤其强调,加工产业链看似利润并不高,但在当下有资源集聚的能力,在未来有升级的机会。所谓比较优势不可丢,深圳要保护好硬件产业的生存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