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主力生产这些手机的中国大陆地区,受益于制造业的综合成本较低,除中国品牌智能手机厂商外,手机上游产业链的加工企业,也都在2016年的前三季度实现了平稳增长,让智能手机产业成为了中国消费类电子行业中,发展最为均衡行业之一。
从涉中国国产手机行业的上市公司企业财报中可以看出,除了像面板这类大宗标准商品,市场价格受产能与市场库存波动较大,单季获利影响较为严重之外,其它处于产业链中游的模组配套加工企业与产业链后端的成品组装企业,都取得了与出货数量相符的加工利润,效益十分可观。
其中组成智能手机的几大主件中,主板、FPC、手机机壳、触控显示屏模组、摄像头模组、指纹识别模组等加工企业,前三季度的获利增长都在一成到三成之间,有些持有专用技术的特殊产品系列,甚至获利仍然超过了五成。
不过,除了苹果和三星的供应链,由于其高端机型采用的零组件规格普遍高于市场,并不通用,导致这些零组件前期扩充的产能仍没有被完全消化完外,服务于中国国产品牌手机的上游大宗标准商品,在智能手机行业第二季度启动拉货后,出现了大面积的供应短缺问题,包括PCB铜材、FPC铜材、中低端CPU芯片、普及型存贮芯片、液晶面板等。
这些大宗标准商品的短缺,除了去年底市场价格向下走跌的惯性,导致售价与成本倒挂,上游企业主动减产或关停产能不经济的旧生产线外,智能手机产品配置的升级换代,导到同样产能下,良率与效率降低,同比出货量减少,整个市场的新开产能数量,少于市场产能增长数量也有很大关系。
如液晶面板的分辨率升级导致了面板的短缺;FPC大量取代PCB导致了FPC的上游铜材料短缺;手机内存配置升级,容量翻倍导致了存贮器元件短缺;双摄像头的流行和指纹识别功能的推广,导致了上游芯片产能互相冲突,采用相同工艺的各类芯片造成批次性市场短缺等。
上游大宗标准商品的市场短缺,不但加快了商品采购价格的修复速度,同时也让中、上游的元器件企业库存得到很好消化与控制。而这种市场产能供给短缺,以及产业链中各个环节间依次进行的价格修复,使得元器件充分享受到了有序生产所带来的平稳利润。
而且这种供应链有限度的产能盈余,也给了上游加工企业提升品质的时间与空间,可以更从容的换终端用户需求来打磨好自己的产品,从而让中国国产手机厂商中,供应链管控能力较强的品牌成长迅速,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口碑,这些口牌的手机销售数量也成长惊人。其中表现相对出色的华为出货增长速度超过了10%,而从2014年开始严控品质的BBK系,则成长超过了20%。
不过,在行业结构性缺货的影响下,更多依赖ODM的厂商,由于零组件的采购与其它品牌的冲突明显,在自己市场份额的情况下,也难免出现以次充好,或不得已更换产品设计的现象。
如某些知名品牌由于显示屏和触摸屏芯片缺货,更换了手机的触控面板设计,把本来应该采用in-cell技术的触控显示屏,更换为强度和耐用性更低的OGS全贴合显示屏;同时距离传感器和光线传感器也采用劣质的元器件,造成该同一模具下的机型在市场上,因碎屏、显示屏亮度调整失效、距离传感器打电话时失效、手机无法操作等缺陷,一时恶评如潮。
而在没有分清用户诉求,加强供应链品质管控,只为追加产能的情况下,采用这个模具的手机不断换型号发布,也持续打击了某些品牌老用户的品质信心,不但没有挽回出货萎缩劣势局面,更是对后续多个其它模具型号手机的发布与上市,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在市场出货整体增长的情况下,这些品牌仍然深陷不断下滑之中。
受此影响,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除前十大品牌外,其它品牌的市场份额由往的的接近五成,已经跌落到四成以下。除了上游缺货,产能供给往前十大品牌倾斜外,上述供应链品控不严,也是这些品牌出货增长停滞甚至下滑的重要原因。
随着今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机的产能狂飚结束,明年的一季度将会迎来一个小规模的库存调整期。如果这些品牌在这次库存调整期结束之前,仍没有把整个智能手机的品质管控给均衡的修正过来,提高手机各个方面的整体用户体验,或许即便在某个领域有些许微创新来吸引部分对该功能敏感的用户,最终仍然会被市场给抛下。
而上游供应链企业,也将会因为服务品牌客户不同,再次出现分化。那些能跟上优质客户品质管控艺术的企业,将一如既往的受益于客户的出货量攀升再次业绩增长;而那些提供的产品,如果无法真正的改善手机用户使用体验,还跟市场玩"黑科技"概念的话,或许仍然能从一些产业资本中忽悠到一些资助,不过最终会害了你服务的品牌,也会终结掉你自己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