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小米们的印度印囧之路

现在,中国制造去印度,正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去印度,是看中了那里的廉价劳动力,但看上去,最难搞定的也是人工,如前文所述,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耕耘、潜移默化的过程。
   随着中国大陆人工、材料成本的快速攀升,以及相关政策的倾斜,中国制造已经开始了大举外迁的规划,企业主们一面缓慢地改良生产线体,实施机器换人,一面又挖空心思地寻找更廉价的劳动力。事实上,制造业在20年前从欧洲大批量来到中国,也是基于相似的背景。现如今,欧洲同样的轮回来到中国,正可谓,饱暖思淫欲:沿海城市已充分地富裕起来,使得摆脱制造业的冲动强烈而干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为,制造业应该是贫穷落后国家该做的,只有穷苦人家的小孩才会坐到流水线上,终日做着单调、枯燥的工作,我们在拥有了小幅的财产之后,应该做些更体面的工作,比如创业孵化、成功导师,哪怕做一个快递小哥、外卖专员也好,而这些因素拼凑到一起,最终形成了“制造业大批人员流失,生产元素越来越贵,却无人潜心打磨品质”的尴尬局面。

  中国制造要外迁,首选是印度,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其丰富的人力资源,这里不仅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头,而且价格非常低廉,同时,考虑到印度的消费潜力,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手机品牌都开始在这里建制工厂,小米踏上印度之旅许久,红米Note3现已成为印度最受欢迎的手机之一;华为也开始筹划在印度生产和销售,至于说富士康要在印度建造12座工厂的事儿,早已是尽人皆知,更何况,他们最大的客户苹果CEO库克对印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制造业元素众多,牵扯到的又何止人力,它更关乎制度、文化和人性。

  印度市场,金矿还是烂泥潭?

  毫无疑问,从人力资源和消费潜力来看,印度国土就是一座巨大的金矿,他们过剩的东西,无处安置的人,恰恰是中国制造企业最缺少的生产元素,但干过制造业的人都清楚,制造从来不是生产元素的机械拼凑,尤其是人的管理难度非常大,而当你想要把人变成工具的时候,难度又至少增加20倍,这就意味着富士康们想要利用印度的人力资源,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天翻地覆的改造。

  谈到人员改造,我们不得不无奈地发现,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能如中国人般勤劳,好像机器一样永不停歇,印度人更是不具竞争力,事实上,他们正是以懒惰和脏闻名,还记得那个著名的笑话吗:英国人在机场安检时,被查出7个内裤,他隐晦地回答,Monday,Tuesday,Wednesday…意思是需要一天换一条;而印度人则被搜查出12内裤,正当安检人员佩服印度人爱干净的习惯时,他们却说January,February,March…可见印度人的生活习惯还有待改善,一些去过印度的人,都能切身地感受到这个民族缓慢的生活节奏,那些路边的饭馆、商店等等,很少能在9点前开门,也很少能坚持到9点以后,每次吃饭都免不了等待很长时间,于是,大家非常容易就学会了“饭前发呆”。

  显然,印度人的生活工作习惯与中国制造的需求不太相符,地球人都听说过,东南沿海制造企业疯狂工作的故事,企业雇主在夜里12点接到订单之后,可以立即叫醒正在熟睡的工人,准备物料、调试设备,开工,到第二天早上9点,客户就可以拿上产品去巴萨罗纳参加全球移动大会…

  笔者认为,在整个印度历史上都不会出现类似的传说,事实上,他们也不推崇这样的传说,小米、富士康、华为们要想在印度复制中国的辉煌,难度实在太大,谨记不要搞大跃进,把先进的设备、车间都建立起来,他们更应该从低端制造、低端产品开始,比如在印度制造中的流程设计,一定要多依靠人工来完成,这样就省去了设备的投资,纵然是人力的效率不高,也可以同他们低廉的工资相匹配;在第一阶段的低端制造业中,企业要注重对印度本土员工进行”洗心革面”式的教育,用现代的管理制度以及金钱的刺激,让印度员工一改往日的懒散习惯,甚至改变当地社区的风气,但这实在是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大概也只有富士康、华为这种巨无霸企业能承受之。

  正如一位制造主管所言,在印度建设工厂,找政府批一块地,盖一个车间比较容易,把设备搬过去也不难,最大的难点在于把中国的员工以及中国人对工作的热忱,对钱的虔诚也一并搬过去,而这或许也是支撑中国制造的真正脊梁。

  洗心革面,制造业如何改造印度?

  现在,中国制造去印度,正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去印度,是看中了那里的廉价劳动力,但看上去,最难搞定的也是人工,如前文所述,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耕耘、潜移默化的过程。

  事实上,印囧只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出海的一个缩影,只是“人在囧途”的系列之一,但总得来说,印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市场,这里拥有12亿人口,按照他们的生殖频率,未来很可能会超越中国,有人的地方就要有消费,但凡能在这里推广一种产品,都将得到巨大而丰厚的回报。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印度移动手机出货量为2.75亿部,占全球市场的14%,也是全球第二大移动手机市场,但我们必须要注意到智能手机出货量仅有8100万部,占比不到30%,也就是说,他们70%的用户都还认为诺基亚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手机,这个事实对于小米、华为们来说,实在是个太美妙的事儿了

  其实,做生意、做产品有两种境界,一个是自己提出的需求,比如日常生活用品、食物、矿泉水等等,属于比较低端的生意,做起生意来竞争非常激烈;另一种则是商人帮消费者开发出新的需求,而后再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比如乔布斯开发出了移动互联网,帮助消费者开发出了“移动上网”的需求,于是iPhone智能手机大卖特卖。现在,印度的情况恰如90年代的中国,制造业、手机品牌要想在印度得到长足的发展,不得不经历这样一个“开发需求“的过程。如今,我们看印度,城市面貌差,街道脏乱差,工人素质差,但这一切都是源于缺乏”物质的刺激”,试想一下,当先进的中国制造业入驻之后,势必会为当地社区带来改变,印度人可以看到巍峨的车间,整洁的街道、规范的工作秩序,以及异乡人严谨而勤奋的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会看到这种运作模式所带来的好处,比如更高的薪水,更舒适的生活,更美妙的团队感觉,这些奢靡的灯红酒绿,不是好词,但对于需要激发工作愿望的国家来说,实在是太有用了。具体到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显然,印度人还没有开发出”移动上网”的习惯,他们只有2%的人知道iPhone优质到爆表的滑动触感,以及揣着一个最新款的iPhone是多么地爽,所以,印度市场的发展只是再等待一个巨大的引擎,一旦这个欲望被开发出来,他们的潜力将无可限量。

  印度的街道凌乱,他们的火车比中国春运挤500倍以上,牛粪也到处都是,笔者认为,印度人之所以能忍受这种贫穷和落后,除了天生懒惰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他们没有见过更好的生活。希望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能本着一种”改造印度”的心态去做生意,等到他们的欲望被彻底释放出来,卖上2亿部手机,只是顺便的事儿。
读者们,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想被手机报报道,请狠戳这里寻求报道
相关文章
热门话题
推荐作者
热门文章
  • 48小时榜
  • 双周榜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