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疯狂并购之下 制造业却陷入低迷

回到2016年,半导体行业的收购事件可以说是“完全停不下来”,为了抢占市场、扩大自身影响力,乃至提高国际地位,各大企业巨头大大小小的收购事件频传。
   从去年开始,半导体行业的并购故事一个接一个。外行看个热闹,内行看个明白。半导体行业热衷于收购,是应对行业低迷的手段,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摩尔定律大限接近,产业转移的影响,并购的故事会越来越多。

  回到2016年,半导体行业的收购事件可以说是“完全停不下来”,为了抢占市场、扩大自身影响力,乃至提高国际地位,各大企业巨头大大小小的收购事件频传。从这些收购事件中不仅可以看出各大企业的战略规划,也可以窥得未来科技行业的发展趋势。相比之下,制造业就显得低迷,倒闭、转型几乎成了如今并购火热之下的代名词。

半导体行业疯狂并购之下 制造业却陷入低迷

  先来看看2016上半年十大并购:

  01、微芯科技35.6亿美元收购Atmel——芯片产业合并浪潮继续

  1月20日,美国微芯科技(Microchip)宣布以35.6亿美元现金+股票的方式收购竞争对手Atmel。

  02、索尼斥资13.95亿元收购以色列牵牛星半导体公司——剑指物联网

  1月26日,日本索尼集团以约25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95亿元)收购了以色列牵牛星半导体公司(AltairSemiconductor)。

  03、Qorvo收购GreenPeakTechnologies——扩大物联网市场影响力

  4月19日,Qorvo公司宣布已就收购GreenPeakTechnologies公司签署最终协议。

  04、四维图新38.75亿元收购杰发科技——补齐无人驾驶关键环节

  5月17号,四维图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收购杰发科技全体股东所持有的杰发科技100%的股权,收购的最终作价为38.75亿元。

  05、ARM3.5亿美元收购Apical——完善成像产品生态链

  5月19日,ARM正式宣布以3.5亿美元现金完成对Apical的收购。

  06、福建宏芯投资基金耗资49.1亿元收购德国Aixtron公司——瞄准硅半导体技术

  5月23日,德国半导体设备生产商Aixtron联合福建宏芯投资基金宣布,宏芯投资基金将以每股6欧元现金(合计金额约为6.7亿欧元,合人民币约49.1亿元)全面要约收购Aixtron。

  07、赛普拉斯半导体5.5亿美元收购博通无线物联网部门——举成为领先的物联网供应商

  7月5日,赛普拉斯半导体(CypressSemiconductor)宣布以5.5亿美元完成对博通(Broadcom)旗下物联网(IoT)部门的收购。此项交易达成后,赛普拉斯将会收购博通的Wi-Fi,蓝牙,Zigbee等物联网无线产品线,包括博通一直以来着重推广的WICED品牌以及相关开发者生态系统。

  08、英飞凌8.5亿美元收购Wolfspeed——“承包”整个SiC领域

  7月14日,欧洲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德国英飞凌(InfineonTechnologies)公司发布声明称将斥资8.5亿美元从美国LED大厂Cree公司手中收购其WolfspeedPower&RF部门。

  09、软银拟以310亿美元收购英半导体巨头ARM——或掀起物联网狂潮

  7月18日,日本软银宣布,将以234亿英镑(约合310亿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英国半导体巨头ARM。若交易通过审核,这将是半导体历史上排名第二的收购案。

  10、意法半导体1.15亿美元收购AMS的NFC和RFID资产——助力多领域发展

  7月29日,意法半导体(以下简称ST)在其官网宣布收购奥地利微电子公司(AMS)NFC和RFIDreader的所有资产,获得相关的所有专利、技术、产品以及业务。据了解,本次ST收购AMS总共花费9080万—1.148亿美元。

半导体行业疯狂并购之下 制造业却陷入低迷

  这不,就在前天三星手机壳供应商东莞钨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由于经营不善,面临破产。

  公告原文如下:

半导体行业疯狂并购之下 制造业却陷入低迷

  据了解,东莞钨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东莞市谢岗镇银湖工业园,是由韩国宇田株式会社投资兴建的韩资企业,在韩国首尔、龙仁、中国大连均设有工厂(其总部设在韩国首尔)。

  东莞钨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于2007年竣工并投产运营,是专业生产手机外壳的厂家,产品全部远销欧美、日本等国家,客户有KCJ(京瓷)、Toshiba(东芝)、Sharp(夏普)、RIM(黑莓)、Panasonic(松下)等。占地面积约二十多万平方米,高峰期员工约2000人左右;注册资本达4千多万美金。

  与此同时,一位名叫“隐士深山”的知名网友发帖题为,“我叔的工厂,财务在结算完全部的员工工资之后,正式宣布结业”,火爆了网络。

  耐人寻味的是,网友“隐士深山”在去年一篇轰动互联网的《制造业已然死路,兼探讨神州未来崛起之路》文章中,正是以其叔工厂作为题材。没想到一年多后竟然一语成谶,叔叔的工厂轰然倒下。

 
半导体行业疯狂并购之下 制造业却陷入低迷
 
 
 半导体行业疯狂并购之下 制造业却陷入低迷

  主要描述如下:

  曾经多次挣扎求存未果

  一直以来,工厂主要靠一个台湾客户和美国西部航空的耳机订单维持运转。从06年开始做时单价1.8元一副,现在还是1.8元一副,但人工成本涨了三倍了。以前1.2的成本,现在成本生产管理控制得到位,也只能达到1.75元一副左右,如果不幸哪一批成品率出现问题,就要赔钱。

  人人都说制造业要转型升级,这家工厂也进行过尝试,结果能够升级的都升级了,该自动化的已经全自动化。但做耳机产品每台啤机面前总要有个人送料吧,自动化封装又达不到客户要求,装箱和打包也做不到,所以说白了始终是劳动密集型。

半导体行业疯狂并购之下 制造业却陷入低迷

  曾经也热情过做电脑耳机成品,并且手上还注册有三个品牌,做了一大批,找了两个销售人员全国电脑市场跑铺货,最后发现不赚钱,竞争同样惨烈,造成不少的产品积压。而代理商拖货款或者跑路的频频出现,让他最终放弃了这块市场。

  无奈之下,老板决定冒险用一批越南人,工资大约2000元每月(中介那里拿200元),这样能够把成本控制在1.6元左右,可确保有8%左右的毛利。不幸的是,工厂雇佣越南劳工的事情被地方政府查出,老板被派出所关了五天,并罚款6万,工厂翻盘的最后一丝希望也被掐灭了。

  试着谈过涨点价,结果人家一句话扔过来:爱做不做,扔到广西去做1.65元,扔到越南1.3元。现在还在下单给你,已经是看大家多年合作的面子。最终,去年的8月,这张单还是没有保住,台湾人把定单最终还是转到越南了——20%的成本差距,每个月2-3个柜的需求量,台湾人每月能够省20万以上。其实台湾人早已经在越南培养供应商,只不过前几年从产品品质到货期,越南工厂都没办法顺畅配合,所以才没有把单子全转走。

  创业艰难,终为他人作嫁衣裳

  与员工吃完散伙饭,回到办公室,借着酒劲,老板还是哭了。毕竟十二年的工厂,说扔掉,没有人能如此洒脱。开厂时,老板三十五岁,而今已经近五十的年龄,东山再起,已经没有可能了。

  2006年,老板凭借打工十年攒下的20万元开始创业,全部投入到购买机器及组建两条拉。06年开始接到几张外单,也赚了一些钱,但前两年赚的钱又全部砸进去买机器,搬厂房,从十来个人扩展到40人左右。接下来订单越来越多,再搬一次厂,人员从40人扩到90人左右。至少在08年前,所赚的钱全部用于机器设备的添置,这中间只是全款买了一套房子,一台20几万的车子。

  08年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基本没有赚钱,09年陷入亏损。好容易在2010年开始赢利了,但中国政府的“工资倍增计划”登场了,尽管订单多,但实际并没有钱赚。2011年盲目回老家办分厂,结果厂一建起来到了冬天,发现一个大问题,天气太冷了,工人根本干不了活(手指不灵活),搞出一大堆报废品,冬天没完马上关厂,前前后后损失70万。2012-2014这三年一分钱都没有再投资,才终于沉甸下来一点现金。

  从2015年开始,情况迅速恶化,但总算收支打平。今年亏了半年,基本上要亏掉往年一年的利润。幸好壮士断腕解散工厂,如果再拖一年,老板直接回到解放前。

  如何看待这两起事件?

  从宏观上来说,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影响,客观来讲是整体性的。任何一件事情出现危机的当刻不是危机,后面的危机才是危机。

  第一,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首先第一波波及美国,第二波波及欧洲,这一波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就像地震海啸一样,一波一波过来,需要时间。

  第二,没有人认为这次互联网技术革命会对世界经济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个技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只是刚刚开始。

  第三,在中国经济模式、社会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大家没有想到。政府其实很早就提醒大家转型升级,但效果还不是那么好。

  应该讲,今天的经济已经真正到了转型升级的时候。只是转型升级,提出这个口号的时候,没有想到转型升级能够带来这么多麻烦,但任何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谁都得付。

  关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未来发展如何:

  第一,中国低端制造业、粗劣制造业还会下滑;

  第二,中国虚拟经济日子也不好过。其实中国的制造业下滑,主要是低端制造业、粗劣制造业必须下滑,如果中国粗制滥造的加工制造业不继续下滑,中国没有机会。

  这是一场真正的商业变革时代,应该把它看成机会就是机会,看成灾难它就是真正的灾难。危机危机,机会一定在危险之中,了不起的企业一定是诞生在危险之中。只有冷静下来去观察,怎么能改变自己。

  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创造了无数的就业。这一次技术革命也不例外,只是它要求的是高端就业。所以,经济的转型一定从低端向高端制造业走,而制造业必须跟服务业结合在一起,服务业才是未来,任何的制造业就是一个服务业。

  那么,2016年中国制造业何去何从?

  此前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出具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该报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可见双方的差距已经极大地缩小了。
 
半导体行业疯狂并购之下 制造业却陷入低迷
 

  该报告认为,中国的制造业面临很大压力。10年前,中国的制造成本低,而如今成本却水涨船高。

  原因有三:

  一是因为中国工人的薪资提高了。

  二是汇。

  三是能源成本。

  除此之外,也许“疯涨”的还有地皮价格。而相较之下,印度的人力成本更低,而这也催生出了“更具成本优势”的产品。

  同时,有相关人士也表示,印度目前并没有成熟的产业集群,对于建厂来说,在短期的周边成本消耗会比较大。此外,虽然制造成本会较中国低一些,但是从效率和质量角度看,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短期内中国制造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最后借用吴晓波的一句话:“今天无论你做什么样的企业,必须要具有互联网思维。所有的互联网思维、工匠精神,都是建立在颠覆的前提之下。未来的中国产业经济,一定是大规模的创新发生的同时,旧模式大规模的倒闭。”
读者们,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想被手机报报道,请狠戳这里寻求报道
相关文章
热门话题
推荐作者
热门文章
  • 48小时榜
  • 双周榜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