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CB数据显示,2008年iPhone及谷歌语音搜索推出后,语音相关命令的搜索量情况增长了35倍,尤其是从2013年开始,这种增长步入了快车道。在智能手机领域,美国用户使用语音助手的比例也快速提升,近三分之二的智能手机用户使用语音助手功能。
无独有偶,回溯人机交互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从键盘到鼠标再到触摸屏幕的演变拉近了人与设备的距离,而语音交互解放了人的眼镜和手,用户无需全程盯着设备,似乎就是下个发展方向。
语音交互将取代键盘鼠标甚至触控?
不少人预测,语音交互变革了人与设备的连接方式,甚至会取代键盘鼠标和触控,因为语音交互的高效便捷是其他交互方式不能比的。
比如触控操作是典型的“树状结构”,从根节点出发到子节点,操作路径可能较长。而语音则是扁平化的,没有任何层级限制,可直达目标,因而更加高效;又比如语音在速度方面也有着天然的优势。世界上文字输入最快的纪录是每分钟212个单词,而说话速度最快的纪录则是每分钟637个单词。
话虽如此,但语音交互也不是万能的。
语音交互虽然有着众多天然优势,但在公众场合却可能带来尴尬,当你身处需要保持安静的环境中,就不得不求助于键盘或触控来实现操作。而触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也缩小了语音交互的优势,比如以ClearForce为代表的3D触控将触控层级从二维推向了三维,使得触控体验更加接近真实世界,同样使得操作变得简单方便。
事实上,不仅语音交互有适用范围,所有人机交互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比如电影《少数派报告》中主人公挥舞双手操作大屏幕界面完成工作的场景大家一定不陌生,这几乎成了大众心目中手势操作的代表。
然而据这一场景的设计者说,在电影拍摄过程中,身体健硕的男主角却因为不堪长时间举着双手的疲劳,不得不用钢丝吊着胳膊完成拍摄,这也说明了手势操作的使用有其局限性。相反,一些较为传统的交互模式,譬如鼠标和键盘,在其特有的使用情境中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人机交互的的发展不是取代而是共生
近年来人机交互火热,催生出各种新奇的交互方式,比如科幻感十足的脑电波交互,脑电波交互直接用大脑与设备交互,连说话都省略了,真正做到所想即所动,是不是可以认为语音交互在未来会被脑电波交互取代?
一方面,人本身就是极为灵活的工具,直接用身体与设备进行连接自然是最便捷的,这也是今天许多输入设备界面的基础。
但另一方面,物理工具的发明恰恰标志着人类的进化。各式各样的工具造就了人类从事各种专门活动的能力,而每一种工具的设计和使用都最大可能地为其支持的活动做了专门的优化,本身就是“自然用户界面”的典范。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笔:比起用手指写字,用笔写字实际上更好地利用了人多个手指灵活配合和控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书写的准确和丰富性。
所以,正如经历漫长发展的语音交互不会被脑电波交互取代一样,即使我们将语音视为新一轮人机交互的革命,也必须意识到语音的发展并不是要放弃其他的交互模式(正如即使触摸屏成为主流,但大多数手机仍需要一些实体按键)。事实上,只有将语音和如触控、手势等其他操控方式结合起来,用户才能得到更好的体验。
结语
每一种交互模式都在某些使用情境中成为自然用户界面的典范,但在另一些情境下却又可能显得不那么自然。正如人机交互研究的一位先驱比尔·巴克斯顿所说:“不论是什么东西,都对某些事情最好,而对另一些事情最糟。”
语音交互好吗?在最适合它的地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