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繁荣的背后是泡沫的破裂还是浴火的重生?

在对中国制造几乎一边倒的抨击声中,越来越多有活力、有创新力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开始追求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在最坏的时代闯出自己的最好时代。
  3月30日,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9月20日,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10月12日,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参与投标的俄罗斯首条高铁规划设计合同在圣彼得堡正式签署,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的第一单。

  10月21日,中船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嘉年华集团签署协议,拟在2020年完成交付第一艘国产豪华邮轮。

  10月26日,搭载着中车株洲电机公司研发的TQ-600永磁同步牵引电机的中国首列“永磁高铁”,通过了整车首轮线路运行试验考核。

  11月2日,中国自主研制的首架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正式下线。

  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10.2万件,同比增长18.7%,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

  过去的一年,像过去的很多年一样,中国制造在一步步攀爬、一点点突破中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然而我们甚至来不及骄傲,总理关于圆珠笔钢珠的叩问就再一次把中国制造推到了风口浪尖,接踵而来的是一系列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质疑和泡沫破裂的危机说。

  首架国产大飞机下线而零部件国产化率还不到50%;

  高铁技术走出国门,但配套的高速轴承全部依赖进口;

  造船业“所向披靡”却面临产能过剩、需求疲软的问题;

  钢铁产量严重过剩,但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

  ……

  人们在一点点盘点着中国制造的不能够和不优质:减震跑鞋、手机系统、高端数控机床、医疗设备、汽车发动机、电喷系统,甚至马桶盖、避孕套、螺丝钉。傻大粗黑、大而不强像中国制造逃不脱的魔咒……

  圆珠笔钢珠问题是李克强总理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时提出的,"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这一提法的核心并不在于圆珠笔钢珠是否能够实现国产化,而是这一问题所折射出的中国制造业在快速发展中所存在的诸多弊病。

  产能过剩

  自1996年起我国钢产量稳居世界第一,2015年我国粗钢产量占全球比重的近50%,2014年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仅为65.8%;有色金属行业的电解铝产能利用率由2007年的将近90%,降至近两年的65%左右;在全国500多家光伏企业中,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在20%~30%,而当前国际市场上光伏行业的市场需求总共只有月30GW左右,但实际产能高达40GW至50GW,其中80%的产能集中在中国。

  制造业表面的繁荣之后是产能严重过剩的巨大隐忧,化解产能过剩只是目的而非宗旨。控增量、优存量的过程中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优化产业结构。

  急功近利

  与中国钢铁行业以量取胜相伴随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兴建阶段,道路、桥梁、高楼等基础设施建设驱动着钢铁行业的急速发展,对粗钢的需求让企业盲目认为钢铁技术可以被制度化流程化,人口和资源优势也在流水线上发挥的淋漓精致。直到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凸显,巨额亏损带来生存危机,钢铁企业才愿意停下来思考。

  从传统行业到新兴行业的发展,常常会出现运动式的、一窝蜂式的现象,但极少有细水长流式的、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宗旨的、着眼于未来的研究。我们总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会看得更远,这似乎也成为山寨的一张挡箭牌,让没有自主创新的世界工厂理所当然的存在。可是我们大概忘了没有扎实的根基,高的位置必然伴随着高的风险。只有投入时间、耐心和资金的基础科学突破和核心技术研究才能让中国的制造业蹄疾而步稳。

  利润率低

  圆珠笔钢珠对于制笔行业虽是关键的零部件,核心技术之所在,但放在中国制造这个大的背景下也算不上事关国计民生、着眼战略层面的关键技术,或许刺伤人们的是每只笔一分几厘的利润与45万欧元一台精密机械设备的强烈对比。

  中国有几百家制笔企业,每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2014年的销售利润只有5.75%,而同样制造圆珠笔的BIC公司2014年销售额19.7亿欧元,利润达到了9.7亿欧元,毛利达到了49%。相似的201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利润率仅为2.7%,远远低于世界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利润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附加值与其所包含的核心技术,毫无疑问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有太多只位于全球经济共同体的最底端。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确无需事必躬亲,样样精通,追求完全的国产化和人所谓的民族自豪感也并无多大关联,但倘若在每一个行业我们都是处于经济共同体的下游并偏安于此就意味着最终的落后。瑞士靠着中小型精密机床独步世界,近乎偏执的严谨让德国制造成为品质和信誉的代名词;美国的创新基因、日韩的汽车电子、意大利的时尚灵魂让它们成为不可替代,中国制造也需要重新定位,不再如数家珍地说着四大发明的辉煌,面向高精尖给自己贴上新的标签。

  物美价廉

  物美价廉在大众的认知里常常是对商品的最高评价,但中国的物美价廉说来总有些悲情色彩。在中国制造业飞速发展的数十年间,人口和资源红利被当做竞争优势。但人口红利从来都不是人民的红利,廉价劳动力背后是社会人口结构的严重失衡,而资源红利的代价也逐渐显现,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枯竭从新闻变成旧闻开始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基本上就注定了物美与价廉的矛盾,而对物美价廉的过分追求大概也是中国制造偏离轨道的一个原因。

  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预示着中国制造表面繁荣背后的泡沫危机。于是人们苛责、反思、自我诟病,比较着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差距。但我们常常忽略了当1865年江南造船厂揭开中国民族工业的历史时我们已经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相距了100多年的时间,这100多年间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狂妄自大,在100多年后睁眼看到的世界里我们惊慌恐惧。洋枪洋炮洋车洋火,太多的未知事物以“洋”字开头涌入这个对工业制造尚且蒙昧的民族,我们想要开始追赶,贴着落后的标签追赶,拖着积弱的躯体追赶,追赶是一个被动的词,是仓皇无奈和不得不,是后进者的悲哀。

  中国制造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迈向世界舞台,却也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一度成为世界的不可或缺。早在08年的《读者》杂志就曾刊登过一篇文章,题目为《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讲述了美国一位家庭主妇在决定抵制“中国制造”之后所遭遇的诸多不便,最终发现中国制造已然渗透进入美国人的生活,成为他们又爱又恨的无法替代。也许还未撕下廉价标签的中国制造姿态尚不优美,所面临的的种种问题亟待解决,但肯定的是高精尖并不是山中的桃花源,现状也不是墙内的大观园。

  将技术奉为生存之本的华为

  华为拥有3万项专利技术,其中有4成是国际标准组织或欧美国家的专利。《经济学人》指出,华为已是电信领域的知识产权龙头企业。2014年,华为以24.7%的市场份额,成为排名第一的通信电源供应商,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不靠便宜取胜,要做全球最强的大疆无人机

  大疆被公认为是无人机行业的革新先锋,其研发实验室里已经储备了未来2-3年的最新科技。拥有实用新型专利224件,外观设计专利89件,发明授权1件,另外还有134件发明公布。大疆无人机80%左右的产品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且口碑良好,在欧美市场,本地无人机企业面对大疆先进的技术也只能勉强维持守势。

  京东方连续两天登央视新闻联播,创新是关键

  从2008年到2011年京东方在连续亏损的情况下,京东的研发投入仍接近30亿。从2003年开启中国企业进军液晶显示的征程,经过10多年的积累,京东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屏市场占有率连续两年全球第一,电视面板已排名全球第四。去年,京东方专利申请量达到6156件,累计可使用专利超过4万件。凭借这些创新成果,京东方实现了全球业内专利申请量第一、高性能超大尺寸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毛利率第一,已经连续3年全面实现赢利,并且出货量及市场占有率均位列全球业内前五名。

  在对中国制造几乎一边倒的抨击声中,越来越多有活力、有创新力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开始追求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在最坏的时代闯出自己的最好时代。“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提出创新、品质、绿色、信息化,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业能否在工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工业新时代实现弯道超车要做的还有很多,从对基础材料领域的专注研究到基础工艺和制造技术的探索再到精密机床的制造、行业标准的规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知识产权的保护都需要人们长久不懈的努力。

  人们常常用工匠精神对比中国制造业的浮夸之风,用山寨盗版抨击中国制造的缺乏创新,然而所有的这些并不说明中国,传唱着鲁班精神的中国流淌着专注的血液、有过四大发明的中国铭刻着创新的魂魄,这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制造走得太快了,快到忘记初心、快到迷失自我,当我们在看似衰落的泡沫破裂中慢下来审视自己,改变自己,会看到中国工业浴火重生后的欣欣向荣。
读者们,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想被手机报报道,请狠戳这里寻求报道
相关文章
热门话题
推荐作者
热门文章
  • 48小时榜
  • 双周榜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