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舆论颇为关注的知名日企松下关闭北京工厂事件,一边有公司的成本高、经营不下去的说法,一边有员工被扫地出门、补偿不合理的无奈。业界关于日企转移在华投资的评论正逐渐坐实。然而,直至目前,松下北京关厂事件中,围绕是否真的到了关门地步、为什么留了1亿元预留金、如何补偿等问题,仍处于谈判僵局之中。在此,笔者不禁想起2007年时,日本四大手机制造商败走中国市场的场景,当时是什么情况呢?
中国是目前全球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潜力的手机市场之一,但绝大部分日本手机生产厂商却无法适应中国的竞争环境。在2005年及2006年,日本四大手机制造商先后从中国市场退出。这着实令业内人士感到惊讶。
中国是目前全球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潜力的手机市场之一,但绝大部分日本手机生产厂商却无法适应中国的竞争环境。在2005年及2006年,日本四大手机制造商先后从中国市场退出。这着实令业内人士感到惊讶。
日本手机商家缘何无法在中国市场上立足,而我们又能从中获取怎样的经验呢?
事件回放:
2006年,约有1.32亿部手机在中国市场上售出,约占全球手机总销量(9.35亿部)的14%。预计至2010年,尽管手机产品在中国的普及率仅为50%,但该年中国市场上将售出1.95亿部手机,约占全球总销量的17%。
2006年11月,NEC宣布从中国手机市场撤离。
2006年2月,三菱退出中国手机市场。
2005年4月,东芝终止其手机业务在中国市场上的运营。
2005年11月,松下关闭其设于中国的手机分公司。
“绝大多数的日本手机厂商在中国都遇到了相似的难关。”THTResearch的分析师SusanMyers说道,“这些日本企业过份关注于研发及产品质量,却忽略了确立品牌优势、策划广告宣传及开发销售渠道的作用。此外,针对对价格极为敏感的中国用户,它们也没能选好一个合适的价位来推出款式充足的手机产品。”
Myers表示:“在中国设立的分公司中居于管理层要职的大多也都是日本人,他们将公司在日本制定的行销策略用于中国市场,这也是导致他们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某些历史遗留问题,当众多商家的手机产品在性能及价格方面相差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中国人大多不会选择去购买日本的产品。”
由此可见,一款在全球其它市场上已获得成功的手机产品在中国不一定就会热销。要想在中国手机市场获得成功,商家的产品需要符合中国用户的口味,此外也应当注重销售渠道的构建以及确立良好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