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并不差,国产手机触控屏问题出在哪儿?

2015年,厂商们用自己的努力,迈过了一道道技术门槛,然而直到年底,他们还没能让用户迈过心理的门槛。
技术并不差,国产触控屏问题出在哪儿?
  回顾2015年智能手机的供应链,国内触控厂商们的日子看上去风光,实际上比较尴尬。

  随着产能的提升与技术的演进升级,众多国内厂商已经逐渐弥合了与国际竞争对手技术上的鸿沟,出货量也在快速提升。如今,他们可以为全球50%以上的移动终端平台提供屏幕解决方案,一时风光无二。

  可是面对用户的选择,他们仍然显得有些不够自信。发布新品时,手机厂商会对搭载JDI、三星、夏普等品牌的屏幕百般夸耀,赞不绝口;可一旦接入国内供应链的解决方案,往往是行色匆匆地一带而过。

  2015年,厂商们用自己的努力,迈过了一道道技术门槛,然而直到年底,他们还没能让用户迈过心理的门槛。在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副所长温晓君看来,在技术上,厂商们已经跟上节奏,可是在演进模式上,他们仍然习惯于闭门造车的传统研发模式,这种模式与用户的距离太过遥远,已被时代淘汰。“2016年,屏幕厂商要联合终端厂商寻找创新点,才能找到后来居上的机会。”温晓君表示。
技术并不差,国产触控屏问题出在哪儿?
  尴尬的追赶

  从开局来看,2015年对国内触控屏供应商是一个分水岭。

  2015年之前,不同厂商引领不同的技术演进方向,向终端厂商推送各式主屏解决方案。宸鸿光电的大屏OGS解决方案、夏普主推的ASV,以及索尼的IPS技术,给了厂商众多选择。不过这毕竟是“幸福的烦恼”——不同技术各有优势,亦有弊端。采购之后,厂商们要面对大量的技术攻关。若适配效果不佳,很可能影响整体销量。

  好在2015年之后,市场格局快速明朗化。某主流手机厂商工作人员表示,经过数轮的市场选择,两大主屏技术标准成为了手机厂商的主流选择,一项是三星主导开发的AMOLED技术,另一项是由LG授权发展的IPS技术。

  据研究机构NPDDisplaySearch预估数据显示,至2020年AMOLED面板需求面积年复合增长率达40.7%,如此明显的机会让京东方、深天马和辉广电等企业开始了相关技术的研发,并在2015年实现AMOLED量产。

  得益于上述厂商的深度优化,AMOLED屏幕的失真问题得以解决,IPS的漏光现象也得以修饰。因此无论主屏厂商选择怎样的演进路线,都能开发出优秀的产品。虽然国际厂商手中还有技术优势,但已经谈不上绝对的领先优势。“国内供应商与国际厂商之间就是85分与90分的差距。”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然而这些85分的显示屏与传统屏幕巨头对比时,结果仍然令人唏嘘。2015年8月,小米换掉了红米Note2夏普与友达1080p的主屏,换成天马生产的同类型主屏,最终掀起舆论的轩然大波。这里面当然涉及到小米的诚信问题,不过在温晓君看来,在技术上已经不再处于劣势地位的主屏产品,为何仍然在传统实力面前抬不起头,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技术追赶上来之后,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问题是没有解决的。”温晓君表示。
技术并不差,国产触控屏问题出在哪儿?
  转型的渡口

  从汽车、个人电脑、家电等行业的经验来看,在厂商迈过技术门槛之后,紧随其后的就是如何提升印象分。不过在触控屏市场,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一直以来,触控屏厂商们还在沿袭着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温晓君表示,与芯片产业不同,触控屏领域的标准型技术都开放。厂商可以尽可能多地规避专利壁垒,开发全新的产品。领先型厂商主推AMOLED与IPS两种屏幕技术,跟随者采用跟进式的研发策略,至少能保证不会落后。

  这种跟进式的开发策略的好处是,厂商能够通过资源支持与研发投入,直观且迅速地换取成果回报;缺点是,一旦陷入屏幕竞争的技术军备竞赛中,厂商很可能开始一场闭门造车、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通过大量投入,相应产品可以追平,甚至赶超领先者,可是对于用户而言,他们已经无法用体验识别产品的优劣。”温晓君表示。

  相比之下,这与手机处理器平台的状况相似:厂商们通过投入,让处理器平台的跑分超过了国际品牌。然而在实际体验中,搭载这些优质平台的产品却没有与用户好评实现等量交换。

  从芯片市场的经验来看,在技术不能拉开产品差距之后,开启价格战似乎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根据赛迪智库的调研结果显示,从2013年开始,触控屏市场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5英寸OGS产品价格区间从6.1美元到7.3美元下降约30%至4.5美元到5.6美元,每英寸报价从2美元以上下跌20%至1.5美元到1.7美元。“多数时候,市场在进入价格战之后,就失去了滋生创新的环境。”温晓君表示。

  找朋友

  “目前,触控屏厂商创新的思路是有问题的。”某业内人士表示。

  “让现在的触控屏厂商创新,他们会继续提升产品的亮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或者降低功耗。不过一方面升级这些技术指标的难度已经非常之高,另一方面他们离用户需求越来越远。所以让厂商独立创新的效果并不好。”温晓君表示。

  相关人士表示,2015年手机厂商推出了不少屏幕的创新功能。这些产品并没有带来革命性的新技术,却收到了用户的正面回馈。在开发模式上,触控屏厂商与终端厂商走得更近,听到了更多来自用户需求的表达,因此这些创新都有很高的价值。

  2015年5月,nubia推出无边框手机nubiaZ9,这款产品对液晶显示面板的封边进行视觉隐藏,并推出FiT(frameinteractiveTechnology)边框交互技术,刷新了用户与产品传统的交互模式。而实际上,nubiaZ9使用的是夏普OGS屏幕,并没有对屏幕做革命性的创新。

  随后,苹果推出了搭载压力感应功能的iPhone6S。产品能够感应不同的压力,延展出不同的功能。技术专家表示,这是在产品中加入了压力感应的传感器,优化了人机交互的相关算法,并围绕该功能开发了相关应用。当然,这同样不是革命性的创新。

  也正是在这一年,超窄边框设计成为行业主流。业内人士表示,虽然该类产品比较容易出现屏幕漏光、易碎、误操作等众多问题,但是用户需求正在推动相应优化技术快速成熟。为此,以京东方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开始加大对该技术的投入,现已将边框宽度收窄到0.06至0.07mm。

  “谈触控屏创新必须结合市场的需求。”温晓君表示,2015年下半年国内触控屏厂商与手机厂商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用户诉求也更好地传递到上游供应链。“在2016年更好地维持这样的互动,将帮助国内触控屏厂商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他补充说。 
读者们,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想被手机报报道,请狠戳这里寻求报道
相关文章
热门话题
推荐作者
热门文章
  • 48小时榜
  • 双周榜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