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8金融风暴过后,资本为了寻找更安全的增长池,把消费类产品制造业全部迁往投资环境和投资成本相对低廉的中国大陆,其中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业,也大部分集中到了深圳、东莞、惠州等地,在这些国际品牌所带领的产业链不断发展、完善、扩张过程中,也为中国的手机产业培养了大批人才,让中国本土的通讯设备与器材相关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由于中国本土企业的成本优势,以及文化相近的地缘关系吸引,完成了资本积累和技术沉淀的中国本土手机相关企业很快走出国门,斩获了大量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订单。“从人口分布及文化习俗上来看,中国厂商更容易理解当地民众对产品的需求,以及平常他们使用产品的习惯,从而能够提供体验更佳的产品来应对市场。”湖州致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勇先生对手机报表示,“致远能持续坚持面向全球市场提供深度订制的软硬件产品,正是海外市场品牌对致远产品设计和品质的高度认可所致。”
手机报:跟目前很多才刚开始把业务重心从国内转战到国外的厂商不太一样,致远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服务海外市场的主力企业,是什么原因让致远能如此深耕海外市场?
王勇:致远主要是承接主板软硬件产品的设计、开发与服务,深厚的技术与经验积累让致远在产品的功能设计方面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对需求的理解能力,因此致远的市场适应性非常强,致远向海外市场推出的产品也涵盖了手机、数据产品、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各种智慧型消费类电子应用领域。
海外市场相比国内市场来看,从产品价格、功能、配置以及当地习俗等方面,有着更丰富多样的产品需求,这些需求的实现要求对产品本身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对实现产品需求的技术有较强的掌控能力,而这些正是致远的核心竞争力,让致远从一开始就业务全球化,快速融入到了海外市场。
对致远来说,海外市场有着广阔的市场深度和广度,相比国内较为单一的市场需求来看,有着更加巨大商业机会和更加精彩的发展空间。
手机报:在庞大的海外市场中,印度市场由于地缘与人口规模的关系,其商业环境跟中国市场十分相似,请您介绍下致远在印度市场的业务开展状况?
王勇:从人口的结构与规模来看,印度市场确实跟中国相似。由于地域与文化差异,印度国内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手机成了多数人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窗口和交流工具,不管是高收入人群还是低收入人群,对手机的消费能力都比较强。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印度从国际品牌、本土品牌到灰色市场手机品牌,分别面向不同的消费人群和市场提供不同形态和功能的手机产品,有大量的手机产业链供应商为这些品牌提供不同价位的手机软硬件产品。而中国厂商由于成本控制能力强,设计灵活,产品性能与使用体验更符合当地民众的习俗,得到了很多印度品牌的采用与推荐。
印度市场是致远主营业务中最重要的部分,来自印度市场的销量占致远销量一半以上的份额,其中印度大部分的本土品牌都是致远的服务对象,在当地的口碑很好。
手机报:手机行业经过前几年的疯狂发展,整个手机市场开始日趋饱和,很多领域的竞争已经从原来的增量市场产能竞争,开始转向存量市场的价格竞争,导致产业链中一些体质跟不上发展速度的企业开始陷入困境,甚至出现有少部分企业开始倒闭,并有蔓延到整个产业链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很多中国的手机企业都把印度作为投资的避风港,以摆脱目前国内残酷的竞争,对这种现象您是怎么看?
王勇:中国的手机产业在经过快速的行业扩张之后,有些手机产业链里的相关企业在某些市场层面面临产业淘汰是不可避免的商业规律,如果商业环境没法满足这些企业的生存条件的话,及时的关停以止损,出售资产套现获利,或者积极转型创新,进入新的商业领域都是明智的选择。
但作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手机制造业仍是引领消费类电子产品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仍然需要从多方面努力来稳定手机产业的市场秩序,积极指导相关从业人员能在这个产业中获得成长,并能从中得到真正的利益回报,也让手机市场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技术与经验,可以在更多的产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是被白白的浪费掉。
跟当年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国际品牌把低端制造业迁往投资及商业成本相对较低的中国一样,现在中国企业把手机产业链里的低端制造部分,转移到投资及商业成本比中国更低的印度等海外市场,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转移不但激活了中国企业的资本投资,也让中国的企业有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的手机产业走向印度等海外市场是顺势而为,对中国手机的品牌及产业链健康发展影响十分深远,有着重大的意义。
手机报:致远作为长期服务海外市场的主力手机硬件厂商,对中国手机走向海外市场,都有哪些建议?
王勇:致远在印度等海外市场能够取得良好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致远十分注重贴近当地本土品牌,提供丰富的SKD产品和技术团队来支持当地企业本土化生产。致远的产品,也主要是为当地本土企业提供深度的订制化服务,以满足各种阶层消费者需求为目的,不管是功能还是设计,都尽量贴近当地的消费水平和文化习俗。
中国企业在走向印度等海外市场,同样也要解决好这些地域文化与消费能力等商业环境改变所带来的问题,才能找准适合企业在当地生存与发展的市场定位,获得相应的回报,并回馈到中国本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