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手机报

应对贸易战代工厂下“南洋”:25%的关税谁也承受不起

爱集微 2018-11-17 15:00
中美贸易战 阅读(8245)
导语摘要:中美贸易争端的“战火”仍在蔓延。在这样的背景下,关税将成为电子产品组装环节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目前,包括日本、中国台湾等在大陆设厂的企业,陆续开始转移制造产能,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成为这些企业的转移方向。
   集微网11月16日报道(文/一求)中美贸易争端的“战火”仍在蔓延。在这样的背景下,关税将成为电子产品组装环节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目前,包括日本、中国台湾等在大陆设厂的企业,陆续开始转移制造产能,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成为这些企业的转移方向。
 
  “只要中美贸易战一日未息,以中国为制造中心的企业转移产线的趋势,恐怕就不会停止。”业内分析人士指出。
 
  台企:25%的关税谁也承受不起
 
  消费电子产品是美国高额关税针对的一部分。总体而言,中国大陆对美国的消费电子产品出口以外资(中国台湾、日本、美国等)品牌组装代工为主。分析认为,国产品牌市场开拓仍集中于北美以外的地区,其供应链受加征关税影响较小。
 
  为应对中美贸易战,台湾多家电子代工大厂已经着手进行“外迁”或“回迁”的准备。
 
  台达电表示将出口美国的产品从大陆工厂移往泰国或中国台湾生产,部分高端产品会陆续迁回台湾。“尽管回到台湾,生产成本会比在大陆增加5%,但这应该是目前应对贸易战的有效策略。”台达电方面表示。
 
  尽管目前中美高层积极释放“破冰”信号,包括两国高层互通电话以及在进博会上中国方面表达对于降低关税的希望,但中美贸易究竟走向何方仍有待观察。短期内,台湾企业仍在进行转移产线的准备。
 
  “一旦状况出现变化,或是客户要求必须要转移,就会立刻进行,同时也会跟客户谈好相关成本的分担条件。”台湾代工厂仁宝强调。
 
  另一家台湾代工厂和硕预计,中美贸易战的真正影响要到明年才会发酵,一旦全面开打,对供应链可能将是毁灭性地冲击,因为“25%的关税谁也承受不起”。和硕强调,短时间内将产线从大陆撤出是不可能的,将会准备在台湾、东南亚等地区寻求新的基地,而且费用也应该由客户承担。
 
  业内人士指出,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第一波影响不大,但造成观望的态势;第二波部分影响,但相关企业必须做好未来贸易战进一步升级的准备。
 
  台湾代工企业英业达表示,已经受到10%关税影响的客户,因为担心未来关税可能会到25%,因此将采用上述的分段生产,目前规划SMT生产流程将留在上海,至于后段组装,因人力需求相对较大,笔记本电脑产品将到墨西哥组装,智能装置则由马来西亚槟城厂组装。
 
  部分台湾代工企业表示,此前曾与美国客户沟通过对于贸易战所增加的关税压力能否互相吸收,但客户反应不佳,因此转移产线成为必要的应对之策。
 
  “分散产线并非坏事,毕竟大陆人工成本近年来持续上涨,但这样的产线迁移对公司的管理能力是一个考验。”一位台湾代工企业负责人表示。
 
  日企:担忧未来3年供应链遭破坏
 
  不仅包括台湾地区的电子代工领域,据集微网了解,为应对关税危机,在服装、汽车等关税主要针对的领域,部分日本和美国等企业正在加速将产线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下,由于中国制造液晶电视被美国征收25%的关税,日本电器制造商船井电机将供给美国的产线全部移往墨西哥和泰国,中国工厂则调整成专门供给日本本土市场。
 
  以空调为主力产品的大金工业表示,由于供给美国市场的产品里有中国制零件,受到关税影响财导致利益下滑。大金透露,未来会将压缩机的产线从中国移往泰国或是日本。
 
  马达制造商日本电产,在10月底就传出空调设备等家电制造从中国移往既有的墨西哥工厂。为此日本电产还投资了200亿日元扩张厂房。日本电产会长永守崇信坦言是在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之下而迁出中国。
 
  由于出口美国的关税高涨不下,松下电器的车用机械业务也在考虑是否要将产线移往泰国或墨西哥工厂,松下电器内部人员表示:“受影响的营收可能超过100亿日元。”
 
  9月13日,彭博社援引中国美国商会和上海美国商会的调查表示,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深化,中国430多家美国公司中约有三分之一已经或正在考虑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海外,东南亚是他们的首选目的地。而最近一些中高端产业的中国电子科技公司,也选择把产地迁往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
 
  部分企业认为,虽然转移生产线,短期内看,影响的金额也在可接受范围内,而从长期看,中国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从产业发展的趋势看,东南亚等国家是未来产业转移方向。
 
  日经研究公司(Nikkei Research)近日对428家大中型非金融业公司的240名经理人调研发现,从5月份起,仅3%日企忧虑其在大陆的出口和大陆需求放缓等影响,现在高达三分之一日企有此忧虑,另外53%日企担心会受中美贸易争端影响。
 
  调查显示,大部份日企考虑转往东南亚地区,而中美贸易冲突将会在未来3年内破坏供应链,原材料和零件的进口价格会因此高涨。
 
  东南亚或受益但中国供应链优势依然显著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全世界的产业链都在变化,不能全部怪到中美贸易战上面,但中美贸易战可能加速产业转移的趋势。
 
  近代世界史上共有3次大的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
 
  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把钢铁、纺织等产业转移到德国、日本。到60、70年代,日本、德国把纺织、机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国家和地区,诞生了“亚洲四小龙”。再到20世纪90年代“亚洲四小龙”把玩具、纺织、服装等产业转移到中国沿海地区,催生了如今的“世界工厂”。
 
  差不多每隔20年,这样的转移便会发生,此前的三次转移都是从生产成本高的向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迁移,是正常的经济现象。
 
  如今,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正不可避免地上涨,而且我国正在逐步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因此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成本优势逐渐显露,产业转移的趋势正在显现。
 
  制造业生产指数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6月东南亚主要5国的制造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同期上升6.2%,已经逼近正在放缓的中国的增速。
 
  东南亚地区人口众多,平均年龄仅为30岁,15~39岁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数的40%,意味着巨大的人口红利和消费潜力,而且人均工资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制造业的自然升级、东南亚地区的资源红利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风险,让东南亚地区成为了这次贸易摩擦中最大的受益者。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仍然具有成熟的供应链配套、基础设施等完整而稳固的供应生态体系,这仍然是相较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最重要的优势。
 
  “这会让那些计划迁往中国之外的企业,考虑节省下的劳动力成本是否能够应对由供应链不成熟所带来的挑战。”一位分析人士指出。(校对/慕容)
分享到
下一篇:维信诺拟与多方斥资440亿元投建AMOLED生产线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