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调研-手机报

Apple Pay会打破现有移动支付格局?

liang 2016-02-26 15:37
Apple Pay 阅读(71942)
导语 就长期来看,一方面,在不同的发展背景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分分合合”也很正常,我们不用过于担心国内支付产业被Apple所“绑架”,低估国内市场主体的“智慧”。另一方面,更值得深思的是,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整个新型电子支付产业,最终可能从卡基向网基逐渐转换,过分依赖于硬件的“重”支付方式,必然逐渐过渡到各类“轻”支付模式。虽然这一过渡期可能仍然较长,传统支付模式在新技术引导下也仍可能有特定的繁荣周期,但如何面向未来可能的支付革命,是所有传统支付产业链参与者共同面临的挑战。
   前段时间,苹果公司ApplePay移动支付服务正式登陆国内市场,引起了业界、媒体和“果粉”们的热议。虽然由于难以抵挡蜂拥而来的“尝鲜”热情,使得许多人的IPHONE“绑卡”努力遇到困难,但其只要克服了“体验”阶段的“水土不服”,仍然会对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带来新的冲击。
 
  要理解ApplePay的特点,需要从移动支付的技术内涵入手。我们知道,移动支付主要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前者指通过移动网络,利用短信、GPRS等空中接口,和后台支付系统建立连接,实现各种转账、消费等支付功能的支付方式。后者则是指通过具有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移动终端实现信息交互,进行货币资金转移的支付方式。
 
  能够实现近场支付功能的技术手段包括NFC支付、蓝牙支付、红外线支付等,前者最为主流。在NFC支付中,又分为SE-NFC与HCE-NFC两种技术,前者需要在手机中存在一个安全芯片,后者基于手机中的应用软件实现NFC卡模拟。
 
  ApplePay则是典型的SE-NFC支付,而运用手机中的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网络购物时,则属于远程支付。当然,用手机支付宝或微信线下二维码扫码支付时,因为能够链接线上与线下,被人认为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模式。
 
  在ApplePay进入之前,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确实是“充满生机而躁动”的“一池春水”。一则,由于网络经济的快速增长、智能手机用户数量的大幅提升,使得中国成为全球范围的移动支付高增长区域,结合在经济金融转型中体现的市场成长性、监管对创新的容忍度较高,使得中国已经成为以电子支付为代表的新金融技术的实践“热土”。
 
  二则,在过去的NFC支付中,SE-NFC遇到了产业链过长、硬件改造等带来的复杂利益协调问题,在推动中遭遇困难重重;银联已在重点推的云闪付则是基于HCE技术,但只能在安卓系统的手机上应用,苹果系统并不支持。
 
  三则,第三方支付的扫码支付由于流程更简单和便捷,因此迅速在移动支付领域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虽然相关规则仍在完善中,监管层对消费者用手机扫商户二维码的潜在风险非常担忧,但也默认了商户用扫码枪扫消费者手机二维码的行为。
 
  由此来看,ApplePay实际上通过整合电信运营商和与银联合作,重启了SE-NFC的活力,并且将会搅动已有的移动支付市场格局。即便在短期内仍会遇到诸多挑战,但最终也会在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深入探讨其优劣之前,还需要回答的是许多人的疑问,即:为什么ApplePay在全球发展缓慢,在美国也谈不上多么成功?
 
  例如,InfoScout的追踪数据发现从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在美国可以使用ApplePay的交易中,苹果支付的所占比例反而出现了下滑,尤其在去年美国“黑色星期五”期间,一项涉及30万人的调查显示:ApplePay在所有可用交易中所占份额只有2.5%,较一年前刚推出时明显下滑。事实上,发达经济体由于拥有较为完善的卡基支付体系,且有大量的非银行机构也可发行信用卡或预付卡,加上个人支票仍然大行其道,这使得其移动支付增速相较新兴经济体并不突出,甚至更低。此外,支付消费者的支付习惯路径依赖性、更严格的监管、多元化的竞争也都使得ApplePay难以获得爆发式增长。
 
  在中国,ApplePay拥有的一些比较优势与特点,或许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潜力。首先,从客户角度看,当绑卡等初始设定完成之后,其在具体的支付步骤上确实能够缩短支付动作,即便是短短的一两步节省,在愈加追求快速便捷的支付时代,都能够带来消费者体验的更加偏好。应该说,Apple在整合NFC的软硬件协同与客户体验方面,确实有了重要的突破。同时,其所一贯追求和体现的安全性,以及背后的安全机制Tokenization,也使得ApplePay更让消费者放心。
 
  其次,从行业和监管角度看,ApplePay并没有改变现有的银行卡跨行转接清算的“四方模式”,而是在原有利益格局中寻求实现共赢的切入点,相对而言与银行、卡组组能够找到更多“共同语言”。同时,虽然在事实上挑战了第三方支付巨头隐形的支付转接清算“三方模式”,但后者的主要阵地仍在线上,线下本来就是增长潜力巨大的前沿,促进竞争和行业“大战”,反而可能进一步增加移动支付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同时由于受到中国监管约束,其只定位为移动支付的硬件技术提供商,而非独立的支付账户生态体系,与现有监管的相容性也较好。与此相对应,具有中国特色的、拥有独立账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建设,未来的生态创新空间可能会越来越受到监管制约。
 
  最后,从国际视角来看,伴随人民币国际化和居民对外经济金融往来的飞速发展,更加便捷安全的跨境支付、海外支付将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依托Apple的国际布局优势,或许能够促进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的边界拓宽、技术接轨前沿、卡组织与卡产品走向国际化等。
 
  当然,也有一些产品内在的不足,使AppleayAY也面临发展的约束。一方面是来自硬件环境的约束。众所周知,IPHONE手机由于价格相对较高,且ApplePay只能适用于IPHONE6以上的版本,因此其用户群体难以向广大中低收入人群拓展。同时,虽然银联在推动云闪付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大量POS终端改造,但这仍是NFC发展的重要制约,还需投入大量的成本推动POS端的覆盖面,这也使得ApplePay的线下应用场景短期内难以有快速提升。此外,来自国内市场的零售支付“高频化”特点,也使得苹果的后台支持网络或许会常常面临“崩溃”的挑战,这在首发日已经有所体现。另一方面,从软环境的约束来看,ApplePay的线上支付同样更缺乏交易平台的场景支持。而在线下的发展中,国内用户除了便捷之外,已经习惯于支付巨头开展的补贴、优惠、红包大战,而这些似乎又不是习惯“高冷”形象的APPLE所想做的,因此短期内似乎也难以大幅提高其使用频率。
 
  另外,就行业发展环境来说,在经历了首发的热炒之后,ApplePay仍需要拓展有效的业务模式。就短期来看,可能有来自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产品竞争、HCE-NFC的竞争、SE-NFC模式下其他手机终端的挑战、非接触式卡支付、电信运营商的挑战等等,并且在经历了初期蜜月之后,银联与银行也需要使短期和长期合作利益逐渐落到实处。
 
  就长期来看,一方面,在不同的发展背景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分分合合”也很正常,我们不用过于担心国内支付产业被Apple所“绑架”,低估国内市场主体的“智慧”。另一方面,更值得深思的是,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整个新型电子支付产业,最终可能从卡基向网基逐渐转换,过分依赖于硬件的“重”支付方式,必然逐渐过渡到各类“轻”支付模式。虽然这一过渡期可能仍然较长,传统支付模式在新技术引导下也仍可能有特定的繁荣周期,但如何面向未来可能的支付革命,是所有传统支付产业链参与者共同面临的挑战。
 
  总的来看,ApplePay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不足都比较明显,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是其一个成功的重要举措。我们既不需要对其过于神话、夸大其给国内支付行业带来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也不能低估和漠视其给支付产业链带来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冲击。应该说,技术进步和竞争充分,总是有利于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利益。在愈加精彩的移动支付大舞台上,ApplePay肯定是一个重要参与者,但究竟在支付变革大潮中掀起多大浪花,还有待历史检验。
分享到
下一篇:“曲线救痛点” 手机快充今年或成千元以上机型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