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直击-手机报

金立 禾苗 沃特沃德:我们为什么要去印度

《手机报》 2015-08-12 10:34
金立 禾苗 沃特沃德 阅读(4881)
导语众所周知,印度市场今年以来在手机行业无比火热,巨大的市场需求,庞大的人口基数等等,都吸引着手机产业链上的厂家蠢蠢欲动。

众所周知,印度市场今年以来在手机行业无比火热,巨大的市场需求,庞大的人口基数等等,都吸引着手机产业链上的厂家蠢蠢欲动。

在《手机报》主办的《2015手机产业高峰论坛系列——“无”关大局2.5D撬动无边框手机万亿大市场》的高峰对话环节中,有来自印度本土品牌代表,也有深耕印度多年的国产品牌厂商代表,还有已进军印度的方案厂商代表,听听他们的看法和建议,或许对不少想在印度市场大展拳脚的厂商有所启发。

以下为高峰对话实录:

1

QQ图片20150812103216.png

主持人(高通中国区资深产品总监王时元)

很多数据显示,印度手机市场有着大机会,很多公司也在努力把握这个机会。Micromax是印度本土品牌,我想请Micromax郝总谈一下印度市场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Micromax下半年的目标和产品战略是怎么定的,对印度市场有一些什么样的想法。

2

QQ图片20150812103241.png

Micromax郝瑞

印度目前大概是12.7亿的人口,手机的普及率是65%。智能手机今年大概是1亿台的出货量,从数据可看出,印度市场的确面临着一个比较好的机会。Micromax的产品线比较丰富,很难说我们的重点在哪里。我们从低端到高端智能机,从线上到线下,全面布局,所以我们也希望跟线下的友商合作,包括我们的合作伙伴、供应链的朋友们,一起为印度手机市场带来一些性价比更高、功能更好的手机。我们研发团队的目标就是做出质量更好的手机,而今天的2.5D这些很炫的技术也是我们未来要考量的目标之一。

3

主持人

谢谢郝总的分享!我们都知道,金立在印度做得很成功,我想请金立的徐总谈一下他的想法。从一个中国品牌的角度看,金立怎么在印度做得那么成功,你对中国ODM有什么建议?

4

QQ图片20150812103313.png

金立徐黎

事实上,金立的海外业务真正是从2010年5月份开始。最初我们是做ODM,为当地品牌提供解决方案,当时最大的客户就是Micromax,曾经占据Micromax50%以上的出货量。在2010年到2012年的时候,整个印度市场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我们当时也是竞争得非常辛苦,后来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大的决定,就是在印度市场放弃了这种提供解决方案的方式,转去做品牌。经过两年的发展,也借助于印度市场的智能机开始爆发。因此,我们的印度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局,到目前为止,这个就是金立在印度市场做手机的过程。

我们在印度当地做品牌有一个比较深的体会,就是开始做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只用考虑技术、效率和成本。但是,一旦我们开始去做品牌,我们面临新的课题,就是印度的本土文化。怎么解决这个文化问题,就变成想去印度真正走品牌之路的厂家所必须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我们现在一直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这是我们一个比较深的感受。

5

主持人

谢谢徐总。我想请禾苗的熊总和WaterWorld汪总从手机方案公司的角度来谈一下你们对印度市场的看法。印度市场跟中国市场有什么差别?你们对印度市场有什么样的看法?

6

QQ图片20150812103334.png

禾苗熊斌

印度市场是我们的一个主力市场,我们在印度的出货量超过一半,60%出货量是在印度。刚才数据也提到,印度在从功能机向智能机的转换,现在有些品牌的智能机比例已经超过50%。有个趋势是品牌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可能年前还有上百个品牌,现在我感觉集中度越来越高了;供应商ODM的集中度也比以前要高一些了,可能是转换过程中品牌对质量的要求。做智能手机还是比较复杂的,要把它做好。

另外,我们也会碰到了一些情况。像很多中国品牌在印度做电商模式,其实对于传统渠道挤压得很厉害,高性价比,通过电商模式把售价卖得很低,对线下渠道的冲击很大。我们现在产品的定位还是集中在中低端,在印度市场上可能卖599元、499元以下,当然中高端的产品我们也有一些。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市场主力或者说我们的客户群在他们的消费渠道当中能够拿到的份额主要还是在中低端这一块,价格再往上走的话就是电商的配置。我聊的就是这些,谢谢。

7

QQ图片20150812103359.jpg

WaterWorld汪青山

我就讲两个观点。刚才王总谈到印度市场,我觉得中国手机这10年的发展趋势,在印度市场应该是个索引,值得借鉴。从发展角度我提点建议,这是可以借鉴的,它的轨迹几乎是按照中国人的轨迹在运行。

为什么这次沃特沃德要在印度市场成立一个百万俱乐部?那是因为想把握住这次机会。印度市场12亿人口,正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变,带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机会。成立百万俱乐部,基于打造一个服务平台,把想走向海外的一些中国商用供应商带到印度,并跟印度想做起来的一些品牌商,把它们推向一个更高端的市场,抢占一些份额,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做到最强、最大,也让他们从印度走向全球化。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印度的市场需求是非常大的。印度政府也在积极主导本土化制造,我们要把握住这次机会,抢占这次先机,要顺势而为,尽快走向印度。因为印度可以带来一些人力成本的优势,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当然也带来了机遇和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非常大,中印两种文化、两体制、两种国策的不同,我们的管理水平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谢谢大家!

分享到
下一篇:印度整机关税提高,金立、百立丰、汇美谈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