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日本夏普公司表示将以40亿日元(约合3600万美元)收购东芝旗下个人电脑(PC)业务,这表明夏普被富士康收购后实现了复苏,也表明夏普将回归在8年前曾经退出的业务。
夏普曾经是高端电视和智能手机显示屏重要供应商,但是由于难以与亚洲竞争对手竞争而在两年前由富士康(鸿海精密)收购。夏普曾在2010年退出PC业务。
该交易将从10月1日起,让夏普获得东芝旗下PC业务80.1%股份。
消息来源表示,总部位于大坂的电子制造商夏普将能够利用母公司富士康的规模,更加便宜地生产PC,正如其在电视业务上所为。富士康目前是全球电子的代工厂商,是苹果的主要供应商。
尽管最近几年个人电脑全球需求显得疲弱,与富士康的联系预计将会帮助夏普降低PC生产成本,从而从这笔交易获利。
东芝对媒体表示,2015年以前其PC一直外包生产,最近其PC才由自己位于中国的工厂生产。不过曾经外包给哪家代工厂商生产,东芝拒绝透露信息。
夏普截至今年3月份的财年实现了其四年来首次年度盈利,这主要得益于富士康在中国的销售网络帮助提高了夏普电视的销售。夏普正在寻求收回其在北美市场的夏普电视品牌权,之前夏普曾将夏普电视品牌权出售给了中国的海信集团。
境况不佳的东芝当时为了筹集资金填补旗下美国核电业务西层电气(Westinghouse)巨额债务,曾将其电视业务出售给了海个集团,而将其白色家电业务出售给了中国的美的集团。西层电气已经破产。
另外,东芝以180亿美元将旗下芯片业务出售给美国私募股权公司贝恩资本(Bain Capital)领导的财团,这一交易已经于上周完成。富士康也曾对收购东芝旗下该芯片业务感兴趣。
这一交易标志着夏普时隔8年重回PC市场,也标志着东芝这一老牌PC厂商正式退出该项业务。分析认为,目前控股夏普的富士康或在此次交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代工巨头正致力于树立富士康品牌在电子产品领域的地位。
华尔街日报在当日的报道中指出,如今,夏普和东芝这两大昔日的日本电子巨头已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二者均在近年遭遇了严重的财务危机,夏普接受了台湾鸿海科技(富士康)的收购,成为后者旗下子公司,并成功实现逆转;而主要依赖日本政府支持的东芝,则仍身陷重整旗下业务组合的困境。
2015年,随着“假账案”丑闻的曝出,16位东芝董事会成员中的8人因此辞职,其中包括时任CEO田中久雄(Hisao Tanaka)。随后,东芝旗下的美国核电公司西屋电气在2017年的破产,更是一度将东芝推上了可能会被东京证交所摘牌退市的悬崖边缘。
为解决财务困境,东芝已对旗下业务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出售,包括将电视业务出收给海信集团,将白家电业务出售给美的集团,以及将旗下最具盈利能力的半导体业务部门出售给了由私募公司贝恩资本领衔的收购财团,自己仅保留40%的股份。这其中既有为筹集资金的忍痛割爱,亦有对“包袱”业务的转手。
从近年的业绩和出售价格上看,东芝PC业务的出售可能属于后者。过去5年中,该业务部门已连续亏损。东芝此次声明显示,在截至2018年3月的2017财年中,东芝PC业务部门销售额为1466.8亿日元,较2016财年的1650.6亿日元下降11.1%,净亏损达82.1亿日元。
反观夏普,2年前这家日本公司也曾深陷亏损的泥沼。2014和2015财年,夏普分别净亏损2223.5亿日元和2560亿日元,一度进入资不抵债的状态。2016年3月,夏普选择了接受鸿海科技的投资,成为了台湾代工巨头旗下的子公司。
当时,业界就已看好这项收购:夏普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可以和鸿海的制造及市场开拓优势形成互补。在截至2017年3月31日的2016财年,夏普的复苏还并未完全显现,公司当年营收为20506亿日元,较前一财年继续下滑16.7%,但亏损已明显收窄至248.8亿日元。
近日,夏普公布的截至2018年3月31日的2017财年财报显示,其该财年营收达到24272.7亿日元,较上一财年增长18.4%,且盈利702.3亿日元扭亏为盈。
自上世纪90年代商业调研机构Gartner开始对PC市场信息进行统计以来,在2001年之前,仅有Packard Bell NEC(NEC于1999年正式放弃Packard Bell)一家“日本元素”进入出货量前五,其余席位长期为Compaq、IBM、惠普、戴尔等几大美国厂商占据。
随着东芝、富士通(Fujitsu)的出货量于新世纪之初进入前五,日本PC产业逐步在国际市场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过好景不长,NEC和富士通先后于2003年和2006年掉队,并再未能回归第一阵营。曾基本稳居全球出货量前五的东芝,也自2011年开始就再未回到这一榜单之上。
虽然2006年至2010年,东芝在PC市场的占有率均保持增势,5年中分别取得了3.8%、4.0%、4.5%、5.1%、5.4%的成绩,但相较于其他增长更快的头部厂商,东芝已逐渐被拉开差距:2011年第五的华硕(ASUS)市场占有率已达5.9%,2017年依然排名第五的华硕市占率已至6.8%。
全球PC市场日益集中的趋势已愈发明显。Gartner数据显示,从2001年至2017年,除五大头部厂商外的其余PC厂商总市场份额一路下跌,从58.1%降至了28.8%。换言之,五大厂的市场占有率已超7成。
在此背景下,夏普欲在退出8年之后,依靠接手东芝旗下PC业务而重新在该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面临不小的挑战。此外,其还面临着日本电子产业整体衰退和全球PC市场低迷的双重困境。
近年来,日本电子产品厂商节节败退,或是直接退出PC、家电、智能手机等市场,或是停止海外业务固守本土。
2002年至2011年,全球PC市场曾长期保持强劲的增势,其中大部分年份的增长率均达到了2位数。但在2011年,这一数字从前一年的13.8%锐减至0.5%。
Gartner分析师Mikako Kitagawa在当年的分析中表示,西欧经济的不确定性、北美地区的刺激不足,已抵消了PC业务在新兴市场的增长,全球PC消费市场呈现消极态势。
2012年,全球PC市场出货量下降3.5%。Kitagawa在2013年的分析报告中指出,平板产品的日趋成熟已正在分流着PC市场的消费者:“我们愈发怀疑,更多的个人消费者将转向个人平板产品,仅在从事创作或是管理工作时使用公用电脑。”
此后,全球PC市场开始陷入了持续的低迷,出货量逐年减少。2018年第一季度,IDC数据显示全球PC市场出货量维持在了零增长,但Gartner数据却显示该市场依然继续衰退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