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手机厂商面临的局面复杂程度和难度都远超往年,厂商们转型的速度也超乎预料。而新的红利也在酝酿之中,2020年5G商用,必然会带来新一轮换机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突破,或许继续扩大手机的边界,带来创新红利。目前,由于智能手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对中高规格的零组件需求提升,导致上游面板、存储器等缺货声浪频传,并让2017年下半上游零组件厂商的营运热度可望优于下游厂家。那么,今年手机产业链上下游将会有哪些机遇呢?或是那些危机值得我们注意呢?根据旭日大数据提供的手机市场分析数据,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各分类基本面概述
上游:手机产业链上游主要是铝合金、玻璃、不锈钢、聚碳酸酯、液态金属、陶瓷材料、钛合金、碳纤维等基础原材质;由于这些材料是经济的基础性材料,对下游手机端的需求变化反应不敏感,因此我们对其的关注相对偏少。考虑到其价格的变化对其产业链的中游下游的利润也有相对影响,我们可以从其利润的状况来看,手机产业链上游上市公司利润基本与手机产业链总体的水平不相上下,从13年以来由于经济的持续下行对经济基础材料的压力,导致其利润水平均在手机产业链整体水平之下,由于经济近期补库存的影响,其利润水平有向其趋合的趋势。
中游:手机产业链中游的分类主要有电子元器件、显示屏、生物识别、电池、PCB、摄像头、结构件及相关部件等七大类;该处是手机产业链的重要部分,该部分国内上市企业一共有124家,其中电子元器件20家、显示屏31家、生物识别12家,电池15家、摄像头12家、PCB15家、结构件及相关部件14家;该部分总体利润在手机产业整体平均水平之下,但是摄像头、PCB、电池最近都超过产业链整体的水平,且有持续放大的趋势。
下游:手机产业链的下游分类主要有整机、终端服务等两个大类,该部分利润是手机下游对手机的需求最为的敏感部分;该部分的国内上市公司一共有30家,其中,整机16家、终端服务14家。该部分的利润平均高于产业链整体利润水平,但利润的增长速度逐步趋于一致。
二、终端需求的驱动,保证手机产业的持续的繁荣
受益于中国的消费升级及产业升级两大趋势,我们持续看好家电、汽车、白酒、手机等领域;尤其坚定看好手机产业链的未来,及相关上市公司;从2007年至今,相关手机产业链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由2006年初的1625万元增长到2017年一季度平均净利润的1.115亿元,基本保持每年48%的速度增长,而且如此经久不衰的长时间暴力增长在其他产业非常少见。
此外,根据旭日大数据中心数据显示,在手机产业链上、中、下游中,仅有下游整体利润水平在产业链总利润水平之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手机产业链下游端需求旺盛,将持续拉升中、上游的需求,从而带动整个手机产业链利润水平的持续增长,带动整个手机产业链的持续繁荣。
同时,对比日本、韩国、台湾的上市公司,发现这些地区的电子行业公司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市值份额。日本和韩国,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主要就是电子和汽车,台湾没有汽车,电子和IT行业就基本上占了股市的八成比例。事实证明,科技变革越快的行业,后起工业化国家越具有成长的机会。很明显,手机行业将会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全球品牌影响力的支柱产业。随着终端品牌的海外扩张,中、上游的手机产业链公司表现也将精彩纷呈。
三、繁荣背后的挑战:利润的两极分化
在手机产业链上市公司利润的持续增长的繁荣之下,同时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根据旭日大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在净利润收入较大的部分都是较为传统的技术含量相对偏低及利润率不高的产业链部分,而利润率较高的部分(例如终端部分、生物识别、电子元器件部分)利润占比非常低;且整个手机产业链利润水平偏低,历史最高位利润率均值只有8.39%,目前也只有6.2%的利润率水平,说明整个手机产业链盈利的模式还处于低利跑量的商业模式,一些较小的企业预计稍微受竞争冲击就会面临淘汰;但同时也证明我国手机产业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
四、关于手机产业链利润的几个重点
1)目前看来手机是没有天敌的电子产品(没有替代品),是人与世界联接的中心,其他电子产品都是它的外设。未来产业持续的高速度利润的增长是可以预见的、这是一个不可抗逆的大趋势、大产业。
2)成功的品牌手机厂商,出售的不是手机,而是一个以手机为载体的生态系统。硬件可以不是主要利润来源,这种业态改变使传统以手机整机硬件利润为主的生产商举步维艰。
3)手机品牌厂商分化走向两个极端。好的手机需要加价,差的打折也没人要。这是国内手机产业链上中小企业共同面对的挑战,随着手机行业加速洗牌,大牌厂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小牌厂商生存唯艰,我国手机产业链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整个产业链两极分化程度日趋严重。
4)鉴于对国内手机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利润分析,我们建议关注目前处于高利润率且增长趋势明显的部分,比如摄像头、生物识别、元器件等部分;我们预计这些部分在终端需求的引领下会持续向好。
更多手机产业发展动向请关注旭日大数据
网站:http://sri.shoujibao.cn/
邮箱:research@shoujib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