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手机报

华为的借与创

中国产经新闻报 2014-09-26 13:50
华为 任正非 阅读(1694)
导语华为的成长历程,即是一个“自立”与“借力”的过程。成立伊始,华为就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技术自立的实业之路,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在本地化的技术研发基础上,华为展开了全球范围内的布局

1987年,已经43岁的任正非筹集了2.1万元人民币(6.1355,0.0010,0.02%),在深圳组建了华为公司,专做用户交换机(PBX)的香港公司销售代理,获得了第一桶金。一晃27年过去,目前华为的员工数已超过15万,业务遍布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销售收入达2400亿元左右,超越爱立信[微博]、诺基亚[微博]等巨头,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

回首来时路,华为的成长历程,即是一个“自立”与“借力”的过程。成立伊始,华为就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技术自立的实业之路,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在本地化的技术研发基础上,华为展开了全球范围内的布局,这也在无形中成就了华为广结战略同盟的指导思想。即以技术为本,借力知名品牌和渠道,逐步实现全球技术路线的扩张。

27年来,华为人在任正非的带领下,行走在全球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开拓了一个又一个新兴市场。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因素,美国成为了华为世界版图中一块不小的缺失。

借力:全球化战略

华为集中在国内市场打拼的时期,被誉为华为的“土狼时代”。

1999年,华为第一次在中国推出了自己的数据产品,接入服务器。一年之内,华为就占据了中国新增接入服务器市场70%的份额。2001年,华为在中国路由器、交换机市场的占有率已直逼思科,成为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同年,在历经6年的国际化征程后,华为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在俄罗斯、亚洲、非洲等新兴市场,华为都取得了不俗成绩。此时,美国市场成为了华为的下一个目标。

2002年6月,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电信设备展上,华为全系列数据通信产品在美国市场首次正式亮相。然而,通信设备展尚未结束,美国市场就有人开始怀疑华为的技术背景。在一家行业网站上,有人将华为与思科产品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外观、产品编号、功能方面,两家公司的产品极为相似。2002年12月中旬,思科的全球副总裁从美国来到华为,正式提出了华为侵犯思科知识产权的问题。2003年正是华为拓展欧美市场的关键时刻,很多欧美客户都因此暂停了与华为的项目。

2003年的“思科世纪大诉讼”无疑给冲劲十足的华为当头一棒。如果国际巨头都是华为的敌人,那么华为的处境将会很艰难。

无独有偶,自1996年华为展开全球化征程以来,在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的接触过程中,任正非也意识到,基本独特的语言模式,无法与全球化的大公司形成很好的对话。因此,有必要遵守通行的商业价值观和一系列标准流程与制度,以保证企业使命的实现。

有分析师认为,华为在走向国际市场时,其产品线也越来越长。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如数据通讯领域的思科,固网领域的阿尔卡特,华为压力很大。如果仅凭自有的渠道、品牌以及对全球市场的把握能力,华为根本无法全线作战。

于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华为选择了走间接路线,即“以合作联盟等方式,改变全球市场竞争格局”的联盟策略。

在进入陌生市场时,华为选择与当地公司成立合资企业。2003年,华为与3COM合作,专注于企业数据网络解决方案的研究,并利用其在美国的渠道销售华为产品;2004年,华为与西门子成立合资企业,针对中国市场开发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与此同时,华为还通过入股电信运营商的方式,与其结成战略性伙伴关系。

华为的策略取得了切实的成效。2005年,华为的海外合同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合同销售额。5年后,华为已超越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朗讯,成为全球仅次于爱立信的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华为选择联盟策略的同时,联盟者也在改变甚至重塑着华为。

自立:专注研发

“华为有15万员工,7万以上的员工都在做研发。公司的销售额2000多亿,其中超过12%的资金又被投入到研发中。在中国,很难有第二家企业能超越华为的研发规模了。”前华为欧洲区客户经理王良明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时间回到1988年,华为创立初期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任正非意识到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将华为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身处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的核心地带,任正非不为所动,取代而之的是对知识与技术的尊重。同时,他把“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比例”写进了《华为基本法》。

通信行业的本质就在于,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战略高地。从交换机到无线基站,从手机到企业网,华为的规模越做越大,靠的就是过硬的技术。

数据更能直观说明问题。2013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为306.72亿元,占收入的12.8%,近十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510亿元。截至2013年12月31日,华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44168件,外国专利申请累计18791件,累计共获得专利授权36511件。与此同时,华为在德国、瑞典、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土耳其、中国等地设立了16个研究所,进行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人员约7万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5%)。

“华为每到一地,都会起用全世界最优秀的研发人才。”王良明说道。

未来:华为的海外困境

一直以来,华为不断为其国际化进程做出尝试和努力,在欧洲、南亚、非洲、澳洲等地区均出现了华为的影子。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华为失败的案例也相当多,尤其在美国。

尽管华为已经与全球45个顶级运营商开展业务,却没有与美国任何主要运营商达成合约。与此同时,华为也无法将Verizon通信、AT&T通信、Sprint通信或者T-Mobile美国等公司纳入其用户群,当然,也无法使美国政府成为其用户。

华为在美国举步维艰的状况,或源于美国政治家和安全官员对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军方背景的担忧。《经济学人》曾刊文指出,华为自身也能帮助减轻外国的恐惧。华为需要更进一步开放。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之一是紧密推动该公司在全球上市——如果不是在美国,那也至少要在香港。然而目前看来,华为并没有很强的上市动力。

不过,华为并没有放弃美国市场。在基础设施部门多次向美国市场渗透遭遇失败后,华为希望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销售上能有所突破。

华为以“狼性文化”起家,在技术研发领域做到了极致。根据华为公司发布的《201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华为旗下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服务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亿人口。2013年,华为营业收入达2390亿元人民币,其中65%的收入来自国外。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强硬的狼性文化,华为近来表现出了“柔软”的一面。今年5月,一向低调的任正非在英国伦敦直面国外记者各种热点话题的追问,并反复强调“开放”这一关键词。任正非表示,华为之所以能进步到今天,与华为本身的开放有关,华为将继续融入全球化。

有句话说得好,静水潜流。华为在自立与借力的进程中,一步步走向国际化之路。未来,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开放与透明的华为。
 

分享到
下一篇:宇顺电子:上半年公司整体经营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