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手机报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专门高级研修班招生简章

手机报在线 2019-07-22 16:39
北京大学 集成电路设计 阅读(20830)
导语培养具有扎实的集成电路理论、丰富的集成电路设计经验以及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专业人才。
   集成电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础性核心技术。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产业爆发式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进入重大变革期。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市场需求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对创新型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的需求极端迫切。鉴于此,北京大学决定开设北京大学智能芯片集成电路设计高级研修班,依托北京大学深厚的学术和文化底蕴和广泛的产业联系,发扬北京大学的创新精神,整合优质师资,旨在为中国培养一批掌握坚实的微电子理论基础和系统集成电路专业知识,适应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集成电路核心人才,并以此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持续稳定地高速发展。
 
  一、招生对象及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在科研、技术、管理等方面做出成绩的在职人员;
 
  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并具有2年以上电子设计工作经历;
 
  3、不招收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参加或旁听。
 
  二、培养方向及目标
 
  1、培养具有扎实的集成电路理论、丰富的集成电路设计经验以及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专业人才。
 
  2、帮助学员深刻理解集成电路的工艺、设计、测试、人工智能和计算芯片等应用领域,打下厚实功底,特别着重专业知识与产业界生产相结合,创新方法,改进工艺技术,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寻找方法解决芯片设计实际技术问题的技能。
 
  三、课程设置及学时(共9门课,144学时)
 
  课程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与工艺基础
 
  课程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实践
 
  课程三、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与实践
 
  课程四、数模混合电路设计与建模
 
  课程五、深度学习技术与实践
 
  课程六、前沿机器学习芯片设计
 
  课程七、电源管理芯片设计
 
  课程八、VLSI测试与可测试性设计
 
  课程九、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践
 
  四、部分师资
 
  盖伟新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盖老师毕业于清华大学,一直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的研究工作,现担任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委员,多个中英文核心学术期刊的编委。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在代表集成电路设计最高水平的“芯片奥林匹克大会”ISSCC上发表论文4篇,在顶级期刊IEEE JSSC发表论文1篇,发明专利30多项。
 
  主要研究领域:超高速数据收发机芯片、全数字锁相环PLL、高速低功耗ADC、光通信时钟数据恢复CDR芯片、传感微系统芯片、AI芯片设计等。
 
  陈中建: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老师长期从事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传感器接口ASIC设计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和产业界合作项目等几十个项目,为红外热成像系统、辐射监测微系统、惯性测量微系统等设计多款传感器接口专用集成电路,突破了低噪声、低功耗、高精度数字化等关键技术,多款芯片获得工程化应用。其中辐射监测微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于2017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IEEE TCAS-I、ISCAS等期刊和会议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担任北京光学学会红外专业委员会理事、红外探测器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激光与红外》杂志编委等。
 
  主要研究领域:模拟和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微传感系统及其核心芯片设计技术。
 
  王源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神经形态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和集成电路可靠性设计,学术性代表作《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分析》。
 
  焦海龙博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焦老师2004年于山东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8年于中国科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12年于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9月加入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任职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2016年9月获得终身教职。2015年2月起,兼任比利时鲁汶微电子中心(IMEC)三维集成部门访问研究员。2017年1月全职加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焦海龙博士现任Elsevier Microelectronics Journal(MEJ)及World Scientific Journal of Circuits,Systems,and Computers(JCSC)编委,并长期担任如ISVLSI,SOCC,ASP-DAC等多个IEEE/ACM国际会议的技术委员会成员。已在相关领域发表国际期刊及会议论文40余篇,曾获2012年IEEE International SoC Design Conference的SOC Design Group Award以及2014年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electronics的Best Paper Award。
 
  主要研究领域:低功耗高可靠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重点关注容错系统设计、近似计算、机器学习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应用、三维集成电路设计及测试、碳基电子学等。
 
  李险峰博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
 
  李老师主要从事网络化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技术,担任深圳物联网智能感知技术工程实验室副主任。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与“核高基”重大专项(高端芯片方向)。在相关领域已发表论文4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已作为开放源代码工具发布,并被国际同行在教学与科研中采用。
 
  主要研究领域: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Web计算的高性能软硬件协同设计;移动物联网/无人机群自组织网络;软件定义网络SDN高速转发平面与网络测量技术研究。
 
  汪波博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
 
  王老师获得法国利摩日(Limoges)大学高频微电子博士学位、INSA-Lyon集成电路硕士学位。在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期间分别参与意法半导体、安捷伦、以及欧盟等多项科研项目,在集成电路设计、射频电路分析和验证等方面具有实际研究和经验。与意法半导体合作进行射频压控振荡器的研究;与AgilentEsof合作进行锁相环(PLL)的设计和仿真。曾在里昂中央理工大学纳米技术实验室(INL)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下的XLIM实验室从事高频微电子研究工作。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SCI/EI文章20余篇。IEEE会员,固体电路分会和电路与系统分会会员。担任IEEETransaction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I等期刊的审稿人。
 
  主要研究领域:模拟数字混合集成电路;类脑神经形态计算电路研究与设计;低功耗医疗电子电路研究与设计;
 
  邹月娴博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邹月娴博士长期从事信号与数据处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智能信号与信息处理、人机语音交互、视频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相关领域有深厚研究积累。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多项,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其中多项研究成果受到工业界关注,正在积极进行成果转化。先后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和国际旗舰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25多篇(其中80多篇SCI/EI收录),参与撰写英文专著1本,授权发明专利5项。曾先后作为访问科学家访学于香港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及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等,担任NSFC、广东省NSFC等项目评审专家、担任国际会议NEMS2009,DSP2016组委会主席(Co-chair),多个国际学术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分会主席。邹老师现担任北京大学现代信号与数据处理实验室(ADSPLAB)主任(2006-)、深圳物联网智能感知技术工程实验室(ELIP)副主任(2012-)。
 
  主要研究领域:基于深度网络、稀疏表示理论的模式识别理论和应用;智能听觉感知技术理论与方法;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
 
  鲁文高:博士、北京大学副教授
 
  鲁老师2005年于北京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在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进修,长期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的研究工作。近年内主持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教育部预研基金等,并作为骨干参与了973、核高基等项目。获得省部级多项奖项,发表SCI/EI类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主要研究领域:模拟及混合信号集成电路与系统,包括传感器接口ASIC及微系统;电源管理IC及显示驱动IC;其它通用/专用混合信号ASIC或IP核。
 
  张敏博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老师深圳市薄膜晶体管与先进显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B类人才。香港科技大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及学士。博士毕业后加入香港半导体业界从事集成电路先进器件的设计开发。已发表SCI及EI检索国际论文30余篇。
 
  主要研究领域:碳基纳米电子器件、柔性透明电子器件、VR微显示控制芯片、先进显示驱动芯片、纳米能源器件。
 
  陈文新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IEEE Fellow
 
  Mansun Chan(陈文新)教授,分别于1990、1991年获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双学士学位,1994及199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工作至今。期间,他曾作为主要贡献者,开发出著名的器件仿真模型SPICE BSIM3,被包括SEMATECH在内的大多美国公司引用作为工业标准。他因为在器件建模与电路仿真等系列工作的贡献,获得众多奖项荣誉,并于2012年晋升IEEE Fellow。近年来,他致力于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并设计开发“工程研究方法论”系列课程,在香港科技大学及内地多所大学讲学。
 
  主要研究领域:器件建模与电路仿真。
 
  路延:博士、澳门大学助理教授
 
  路博士长期从事电源管理芯片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具有将丰富的技术开发经验。路博士在海内外权威杂志发票多篇高质量文章,分布在电源管理IC的三个子领域:无线电源传输、低降压稳器和开关电容器直流-直流转换器。路博士曾担任多个IEEE会议的技术计划委员会成员。他还担任过许多期刊/会议的审阅者,包括IEEE JSSC、TCAS-I、TCAS-II、TPEL、TBioCAS、TVLSI等。
 
  主要研究领域:电源管理芯片。其中包括无线电源传输电路和系统、射频能量收集、下一代电源管理解决方案和电压调节器。
 
  何一凡:博士、厦门瑞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TO,厦门理工学院讲师,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副博导,荷兰Recore Systems公司高级工程师。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混合班,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博士/博士后毕业于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子系统组。
 
  目前主要从事嵌入式处理平台、神经网络加速器等方面的研究。何一凡博士主持过一项荷兰国家项目、一项人才项目、四项横向课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过两项欧盟项目、一项荷兰国家项目、两项欧洲宇航局项目。发表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4项,获批软件著作权1项,Google Scholar总被引用数大于200次。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I》、《IEEE Transactions on VLSI Systems》、《Journal of Systems Architecture》等国际期刊杂志审稿人。
 
  主要研究领域:低功耗、高性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FPGA系统、嵌入式处理器研究。
 
  五、学习年限及学习方式
 
  学习年限:一年半
 
  授课地点: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
 
  学习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规定必读与参考书,每月利用一个周末集中2天授课。
 
  六、报名及学习流程
 
  1、申请:提交《报名申请表》。
 
  2、审核:学校收到报名表后对学员进行审核,
 
  3、审核通过后,向学员发出《录取通知书》。
 
  4、缴费:学员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把学费汇至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账户上。学费需在开课前全部缴清。
 
  5、授课:首次开课前双方签订《北京大学社会招生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协议书》,上课期间严格遵守北京大学的各项学习纪律。
 
  6、结业:完成课程学习后,经考核合格,将颁发《北京大学信息显示技术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
 
  7、不招生党政机关、国企、事业单位人员或旁听。
 
  七、学习费用
 
  60000元/人,学员注册缴费后如中途退学不再退费。学费包括课时费、教材费。学习期间的食宿费、交通费自理。
 
  缴费账户信息:
 
  户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账号:0142 1003 25105
 
  开户行:平安银行深圳大学城支行
 
  八、证书颁发
 
  完成课程学习后,经考核合格,将颁发《北京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专门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可登录北京大学(http://oce.pku.edu.cn)查询。
 
  九、联系方式
 
  严建花
 
  电话:0755-86913721 13244854602(微信同号)
 
  传真:0755-86913721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大学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A422室
 
  网址:http://www.ece.pku.edu.cn/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监督电话:010-6275 5911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监督官方:http://oce.pku.edu.cn
分享到
下一篇:iQOO 5G手机成为绽放杯5G应用大赛指定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