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头模组行业在光学领域处于一个中枢地位,一方面要集成镜头、滤光片、VCM、摄像头芯片等,另一方面也是价值量最大的环节,受光学行业爆发影响最为直接,也是国内产业链参与程度最深的部分。
2018年国内摄像头模组厂商表现如何?笔者在统计旭日大数据每月发布的摄像头模组出货量数据时发现,去年摄像头模组排名前三的依然是欧菲光、舜宇光学和丘钛科技,不过在出货量上,第二名与第三名之间有着近1.5亿颗的数量之差。
同时,据数据统计,去年国内摄像头模组厂商中,出货量突破1亿颗的厂商有10家左右。
国内摄像头模组前15强名单曝光
其实,细观整个摄像头模组行业可以发现,这一领域相较于手机镜头、摄像头芯片而言比较分散。
近年来得益于本土品牌手机的崛起,国内模组厂商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大,与此对应的则是之前占比较高的几家外国模组企业,如高伟、LG、夏普等纷纷下滑。
而在双摄浪潮中,国内模组厂商表现不凡:华为的主力摄像头模组供应商是舜宇和光宝;小米的部分双摄模组则由丘钛、欧菲光供应;大陆的手机摄像头模组厂商不但供应了国内品牌厂商需求,也打入了全球其他品牌的市场。
除了双摄外,去年在三摄机型中,国内欧菲光、舜宇光学也参与至三摄的项目中。据了解,华为Mate 20的三摄便出自欧菲光、舜宇光学、光宝这三家摄像头模组厂商中;在华为P20系列中,欧菲光、LG、舜宇光学也身在其中。
纵观2018年整个摄像头市场,光学新技术可谓是层出不穷,而在新技术的演变下,国内摄像头模组厂商的名单不仅赫然在列,有一家摄像头模组厂商更是出现在了国际视野中。
在国内3D摄像头项目中,欧菲光独供小米8透明探索版3D结构光模组,丘钛科技独供OPPO find X的3D结构光模组;欧菲光、舜宇光学供应华为Mate 20的3D结构光模组。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的3D摄像头项目中,苹果的Face ID模组决定由欧菲光和富士康负责供应,而这也是中国厂商首次拿下苹果的光学组件订单,因为之前都是由日韩厂商进行供应。
而在国际大客户上,除了欧菲光实现突破之外,去年舜宇光学在摄像头模组端也实现了新的突破。去年据韩媒《ETNews》报导,舜宇光学将供应三星电子下半年上市的中低阶智能手机摄像头模组。
事实上,早前三星智能手机摄像头模组大部分是由三星电机、PARTRON、MCNEX等韩国厂商供应,因此,这一次舜宇光学给三星供应摄像头模组也被外界称为是中国摄像头模组企业首次被三星电子智能手机采用。
那么去年国内摄像头模组厂商在出货量这一领域表现如何呢?据数据统计,去年国内出货量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欧菲光、舜宇光学和丘钛科技。
毫无疑问,去年全年欧菲光以4.78亿颗的摄像头模组出货量稳居国内出货量榜首,舜宇光学以4.23亿颗的出货量排名位居国内第二;丘钛科技以2.64亿颗的摄像头模组出货量位居国内第三。
此外,统计发现进入国内前15强的厂商还包括信利、合力泰、盛泰、成像通、富士康、联合影像、鑫晨光、信丰世嘉、金康、四季春这12家摄像头模组厂商。
不过,笔者在查询出货量数据时发现,第三名与第二名之间有着近1.5亿颗数据之差,不过,前三甲后的摄像头模组厂商之家的出货量差距不算特别大。
旭日大数据曾统计,仅大陆地区的摄像头模组厂商就多达100余家,而之所以居于二线、三线的摄像头模组厂商能够保持较为客观的出货量,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受国内庞大的智能手机产业链驱动。
10家出货量破1亿颗
如前所述,国产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摄像头模组厂商的发展,而笔者在统计排行榜数据时发现,去年全年有10家摄像头模组厂商出货量破1亿颗。
根据统计的数据显示,除了上市公司欧菲光、舜宇光学、丘钛科技、信利、合力泰、富士康以外,去年全年摄像头模组出货量突破1亿颗的摄像头模组厂商还包括盛泰、成像通、众合群、富士康和三赢兴。
客户的基础决定了摄像头模组的产能。从客户群体来看,出货量位居前列的欧菲光、舜宇光学、丘钛科技有着颇广的客户基础,它们基本上与整个行业的成长挂钩,其他摄像头模组厂商分别对不同的客户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韩国的厂商LG、SEMCO、高伟电子等对苹果、三星的依赖性较大,而国内的丘钛科技、信利等对于国产机型,尤其是OPPO和vivo依赖性较大。
受客户的区别不同,高伟电子2018年上半年的营收为2.54亿美元,而2017年上半年,营收则为3.19亿美元。高伟电子的收入高度依赖苹果,而去年上半年高伟电子客户订单减少,供应链竞争激烈,基于此影响了该公司的业绩表现。
客户与业绩之间有着明显的挂钩,不过虽然说去年国内摄像头模组厂商出货量破1亿颗的摄像头模组厂商有10家左右,但去年受终端销量疲软及客户集中度、资本进入等多重因素影响,摄像头模组产业却面临了颇为激烈的价格战。
这一现象的结果从上市公司净利润和产品毛利率便可察觉出部分信息。不过,从目前整个市场来看,受终端客户集中度影响,摄像头模组市场集中度也将更进一步,而这也就意味着竞争或更为激烈,不过在这一轮竞争中,客户导向与公司执行力或将成为致胜的关键。
文/孙俐俐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