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专栏-手机报

2018年国产手机掀起变革潮 小米/OPPO带动陶瓷后盖日渐受宠

手机报 2018-03-24 14:32
屏下指纹技术 陶瓷手机 阅读(13594)
导语从小米、OPPO的小批量生产来看,目前相较于玻璃,陶瓷的工艺尚不成熟,产能有限,成本较高,价格约为3D玻璃的2-3倍,产能及较高的成本严重制约着陶瓷后盖的大规模使用。但陶瓷市场前景向好,布局陶瓷后盖的厂商逐步增多.
   伴随着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技术的升级,今年手机行业更显热闹。直至目前已经有不少手机厂商都发布了新机,随着整体而言都是千篇一律的全面屏,但是新机差异化的竞争仍然存在,并且越发明显。
  
  其中同为兄弟品牌的OPPO、vivo发布的新机就大为不同。如vivo以首发屏下指纹吸引广泛关注,而OPPO则意图以陶瓷版手机突击制胜。
  
  vivo在屏下指纹技术方面,近来投入力度颇大,纷纷扰扰高调了近半载,进而终于在vivo x21落定,而今年vivo能否实现反转,屏下指纹版手机任重道远。
  
  但相对于vivo了,OPPO此款陶瓷板手机无疑低调了很多。其在近日官网上放出的一张渲染照之前,OPPO并无透露过多关于新机的消息,只是在产业圈内部有传言称,OPPO将有意采用陶瓷材质作为手机后盖。传言不久,OPPO陶瓷版本就已新鲜出炉,措手不及者有之,更多的则是以此探究陶瓷版手机的发展契机。
OPPO发布陶瓷版手机 陶瓷后盖迎发展良机
 
  OPPO发布陶瓷版手机 陶瓷后盖迎发展良机
  
  此次OPPO发布的照片为OPPO R15系列,其中梦镜版陶瓷黑有着独特的设计之美。其采用3D陶瓷机身,精密工艺打磨的后盖如镜面光滑细腻。
  
  相关资料显示,此次OPPO的陶瓷版本采用了3D四曲面的设计,由高纯纳米级氧化锆粉体经72 小时1480℃高温烧制,50分钟CNC精密加工,370分钟双面研磨、抛光等共计19道工序方打造而成。技术难度很大,考验着厂商的勇气和底气。
  
  据相关业内人士透露,此款手机陶瓷后盖由潮州三环供应,但是产量可能不大,约在十几万台,可看作是厂商的试水之作。
  
  笔者认为,虽然OPPO或许在试水,但OPPO之后,预计将有更多手机品牌也将成为陶瓷领域的一员。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有小米珠玉在前,其他厂商也想争相效仿,作为一向保守的OPPO在试水陶瓷,后续厂商难免跃跃欲试。
  
  小米早在前年就已经较为钟情陶瓷,虽不是第一家发布陶瓷版本的手机厂商,但可以说是最发布陶瓷手机最多的厂商。笔者统计,自2016年年初发布小米5尊享版起,这两年小米陆续发布了多款陶瓷后盖新机,如小米6、小米MIX、小米MIX2、MIX2 Unibody等多款陶瓷后盖手机。
  
  据悉,在本月即将发布的小米MIX2S也将会推出8+256GB存储的黑色陶瓷尊享版。在小米的持续的力推之下,消费者对陶瓷手机已经有一定的熟悉度,而借助小米积累下的热度,其他厂商发布陶瓷手机也是时机使然。
  
  二是随着5G时代的渐行渐近,金属后盖材质影响信号传输,多有不便,因此,玻璃和陶瓷成为手机厂商今年至以后较多考虑的材质。此外,手机材质也是厂商差异化竞争的要点,而陶瓷硬度高性能高,质感表现优越,较为美观,而且还不易刮擦损坏,同时还因信号的穿透度及技术的匹配性,陶瓷都是很适合作为继玻璃之后的下一代手机后盖的主流材质。
  
  三是众多陶瓷厂商背后的力推起效,此前因陶瓷工艺复杂,良率不高,产能不足,致使厂商即使有意采用,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目前陶瓷相关厂商都在积极通过资本整合及技术的互补来提高产能,产能已经在逐步提升。
  
  据悉,三环产能已在迅速攀升,而顺络在近日接受机构调研时也表示,陶瓷手机后盖板已开始小批量供货知名客户,预计未来几年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未来随着厂商阵营的逐步扩大,催生市场需求,陶瓷厂商也将持续受益。
  
  陶瓷应用规模化可期 产业链受益
  
  从小米、OPPO的小批量生产来看,目前相较于玻璃,陶瓷的工艺尚不成熟,产能有限,成本较高,价格约为3D玻璃的2-3倍,产能及较高的成本严重制约着陶瓷后盖的大规模使用。
  
  但陶瓷市场前景向好,布局陶瓷后盖的厂商逐步增多,不少厂商也在逐渐转入陶瓷领域,技术有望提升,产能有望快速增长,产业链布局逐渐完善,未来可期。
  
  而随着陶瓷后盖工艺走向成熟,良品率逐渐提高,产业链的加速布局,规模效应将逐步体现,陶瓷背板在成本方面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成本的下降,将带动陶瓷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有调研机构预测,陶瓷机壳的大规模应用将加速提前到2019年。陶瓷后盖将成为2018年手机产业的热点。
  
  产业蓬勃发展,也将带动上下游行业将持续受益,而上下游产业将抓住陶瓷机壳的热潮乘风而上,迅猛发展。陶瓷后盖应用的规模化日渐临近,不少厂商都准备已久。
分享到
下一篇:受苹果砍单、砍价双重打击,三星、LG柔性OLED产能去向成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