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对于实体经济的重视,在过去这一年终于换来了制造业重现活力的回报。2017年,深圳市生产总值(GDP)预计超过2.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8.8%。其中,制造业保持较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00亿元、增长9.6%左右,工业投资增长23%,技改投资增长62.6%。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二三产比例为41.5:58.4,二产占比重回四成以上,是2011年以来的首次回升。
深圳制造业外迁曾在过去一年里一度引发舆论热议,市长陈如桂21日在深圳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虽然有制造业企业从深圳转移产能去了外地,但也有新的企业出现,迁入企业的数量和产值可能都超过了迁出的数字,深圳不会出现产业“空心化”。
企业迁入迁出是市场行为
虽然深圳实体经济目前保持着良好健康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受空间不足、成本较高等各种因素影响,实体经济曾经面临这一系列挑战。
其中一个广受外界关注的问题是,一些深圳企业的外迁趋势。受土地厂房租金、员工工资、原材料成本等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内地大力度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深圳有相当一批企业已“先行一步”,在深圳周边、内地,以及印度、东南亚等地有计划地开展产业转移。
深圳市政协在去年7月发布调研报告称,在深圳外迁的企业中,已有大多数不再是低端落后的制造型企业,而是先进制造业,尤其包括了一些大中型企业,该报告同时警示当地产业不要陷入“空心化”。
数据显示,2016年,深圳二三产比例为39.50:60.46,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7700.43亿元,同比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11785.88亿元,同比增长10.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突破六成。
对此,当时有观点表示,深圳二三产业的比例已经接近临界点,制造业不能再退。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认为,盲目追求第三产业的比重会影响城市竞争力,会造成产业空心化;深圳的定位是创新型城市,创新一定要有制造业的支撑,否则创新容易成为无本之木。
而陈如桂在此次记者会上表示,企业的迁入迁出是市场机制下的企业行为,有多方面原因,有些是因为企业规模做大后需要在多地甚至全球进行布局;有些则是出于企业的产品没有竞争力而需要搬迁转移;有些是企业发展得很好,但因生产空间不够而需要搬去生产空间和政策优惠较大较多的地方,有些是企业认为生产要素成本高了,要迁到地价便宜和劳动力充足的地方等。
留下高端制造业
陈如桂表示,深圳会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地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早在2016年上半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等多个扶持性政策文件,在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政策和资源供给上“三箭齐发”。
2017年12月,深圳市政府六届一百零一次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了《市政府关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要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若干措施》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税赋负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降低企业人工成本、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8项工作举措。
目前,政府扶持实业的政策效果已显现。与2016年相比,2017年深圳工业占GDP的比重出现回升。
根据深圳市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深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二三产比例为41.5:58.4,形成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陈如桂表示,虽然有部分产业转移了产能,但也有新的产业出现,深圳不会“空心化”。2017年二产比重的提升,就说明了可能迁入企业的数量要比迁出企业的数量多,迁入企业的产值比迁出企业的产值也要多。
一些行业人士对此也感受颇深。安自能是深圳市南山区手机产业联合会秘书长,经常参加一些行业会议,他注意到,当地一些星级宾馆时常会举办招商会,很多外地政府来招商,把深圳不少大大小小的工厂招过去了。
然而,“深圳是一个大的孵化器,每年又有新的企业成长起来。它亮眼的经济数据就证明了这一点。” 安自能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未来深圳在产业空间上会更加受限,深圳产业外溢的范围会扩大,一些行业比如说手机行业,会从东莞和河源等周边城市外溢到更远的地区。”
在土地资源紧张和土地成本上升等背景下,深圳的制造业要大力创新、留住研发等核心和高端环节,更注重内涵式、开放式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地各界的共识。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智库研究与信息部部长郑宇劼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深圳作为一座要参与全球竞争的创新之城,要对标的是其他的国际大都市。对于这样一个全国重要的城市而言,要保留的是创新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