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有人去打破,总要有人去改革。华强北市场越来越艰难是不争的事实,但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渴望突破行业壁垒,改变市场现状。
人物一:陈少红
2009年,22岁的陈少红,刚从佛山的报社辞职来到深圳。那时的她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万千华强北商家中的一员,更未曾料到,这条路既充满刺激与收获,也充满着辛酸和荆棘。两台电脑、两部手机、一个计算器,她已经在华强北度过了5年的时光,最青春的时光。
图为当记者的她和现在的她。
弃笔从商开工厂月入40万
谈及为何会选择弃笔从商,她说其实是个美丽的意外。大学毕业不久,家人希望她从广州的报社调到深圳工作,但因各种原因她不得不放弃了深圳某报社的工作。家庭条件优越的她,本可以找个轻松自在的工作,但“爱折腾”的她,先是在百丽集团做策划,还兼职开了淘宝店。后来有一天,她经过华强北,偶然看到刚建好的康乐市场在招租,没多想便拿出自己的积蓄租了个一米柜台,开始了她的“华强北冒险之旅”。
2011年,她从卖手机壳开始做起。或许是做记者时锻炼出来的沟通和胆识,她的生意也还算可以。慢慢地,她也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在竞争中突围。她发现了当时比较少人用的打印图案技术,便迅速运用在自己的产品里。当年江南style很流行,她在市场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抢先开发出系列手机壳,加上打印技术日趋成熟,她的产品很快抢售一空。
那时候的她,一个人打包发货,还要外出拓展业务,她调侃“把自己当男人用”。正是凭借这样敏感的市场嗅觉和拼劲,创业第二年她就开了自己的工厂,自产自销,订单也越来越多。生意最好时,一个月的纯利润可以达到40万。“别人要找我代加工他们的产品都不行,”她说,“那时候我光是自己的产品都要排订单。”
华强北恶性竞争“那是我最难熬的日子”
2013年初,正在陈少红的生意做得红火之时,她的档口租约也即将到期。可令她没想到的是,一个平时和她关系很好的同行,知道她还没找档口主签约时,竟偷偷地找档口主买下了档口,并且不打算租给她。直到有朋友提醒告诉她,她才发现。
而那时的华强北一铺难求,短时间内她根本找不到类似的档口。而同行把她的档口盘下来后,竟和她卖一模一样的产品。这样下来,陈少红至少损失了50%的客户,有些外地客户以为同行的档口就是她的档口,有些客户找不到她了。提起这段经历,她有些哽咽。她说那时的她来不及去声讨对方,一个人一边忙着工厂的订单,一边马不停蹄地找档口。最后只能暂时搬到在一间仓库改造的档口。几经周折,她才在现在的档口安定下来。
谈及这些华强北的同行竞争,她还分享了“华强北套路”。她举了个例子,有些产品本来工厂拿价就要45元,有些同行就卖40元,把市场上的客户都抢过去后,就开始和工厂谈判,看工厂能不能降价。和工厂谈不拢了就跑单,直接不卖了。这样一来不仅市场信誉和同行会受影响,客户也损失了时间和成本。不仅如此,有些同行看见市场什么好卖就去卖,把价格一昧地压低,只赚1块也要抢客户。
好在她没被打倒,而是越挫越勇。慢慢地开始拓展业务,不再只是卖手机壳,而是衍生到手机与电脑周边配件、企业订制类产品、新型的电子产品。只是随着整体市场变差,她也开始感到压力。
改变经营模式研发产品“我不能坐以待毙”
近些年来,整个华强北的生意越来越难做是不争的事实,但好强的她并不打算放弃。
陈少红的转型,第一件事就是关工厂,开公司,准备走“研发+代加工”的道路。她说工厂的人工、流水线成本高又费心血,她准备把大部分的精力用来研发新产品,以公司的名义做出品牌产品,再找靠谱的工厂合作开发。
具体而言,品牌和产品上,更注重研发实用性和创意性的产品,打响自己的产品。她提到自己最近在找工厂开模,准备出一款市面上没有的产品。“产品永远是竞争的核心。”她颇为神秘地说,只要找到合适的模具和工厂,她的第一代产品生产出来应该很受欢迎。
在市场运营上,她开始重点布局海外市场。以前她也有不少海外客户,现在她准备蓄力发展更多外国客户,通过网络平台打开更多的海外市场;在合作模式上,她希望可以和更多的公司及品牌合作,为客户研发具有企业特色的创意礼品或者周边产品。
因此,她也变得更加忙碌了。往往到下午2、3点,才想起来要吃午饭。晚上7、8点,她才在华强北的夜色中回家。有时候要盯货,忙到凌晨2、3点也并不稀奇。
像陈少红这样的商家,在华强北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未必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面对行业和市场的变化,他们也有企业家精神,不轻言放弃,有改变和努力的想法和魄力。比起自怨自艾,他们更想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