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专栏-手机报

今年开始在印度量产iphone:国内手机制造商在印度跑马圈地

孙俐俐 2019-04-18 11:44
富士康 郭台铭 阅读(11642)
导语日前,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表示,富士康长期以来将中国作为主要生产基地,今年起将在印度量产iphone,我们已经把生产线搬到了印度。郭台铭表示,几年来,苹果一直在一家班加罗尔工厂生产旧款iphone,但是现在将会把生产扩大到更新机型。
   印度的智能制造企业名单中,中国厂商的名字越来越多,而长期以来,一直在中国集中生产iphone的富士康,今年起将在印度量产iphone,并将生产线搬到了印度。
 
  郭台铭:iPhone今年开始在印度量产
 
  日前,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表示,富士康长期以来将中国作为主要生产基地,今年起将在印度量产iphone,我们已经把生产线搬到了印度。
 
  郭台铭表示,几年来,苹果一直在一家班加罗尔工厂生产旧款iphone,但是现在将会把生产扩大到更新机型。
 
  “未来,我们将会在印度智能机行业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郭台铭在台湾举行的一场活动上表示,“我们已经把生产线转移到那边。”
 
  印度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保持迅速增长,市场潜力巨大,同时,中国智能机市场增长陷入停滞,苹果在华份额遭到华为、OPPO、vivo、小米等本土对手的侵蚀。
 
  而印度市场对于苹果而言,颇具吸引力,一方面它有庞大的人口优势,另外一方面,智能手机出货量保持迅速增长。
 
  但是苹果在印度的市场占有率却不高。据资料显示,印度人去年购买了逾1.4亿部智能机,其中只有1.7%来自苹果。
 
  虽然苹果在印度智能机市场只是一家“小公司”,但一定程度上源于iphone售价高昂,不过,本地化生产有望帮助苹果免缴20%的进口税。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驻古尔冈分析师卡恩·楚汗(Karn Chauhan)认为:“对于富士康来说,iPhone中国市场已经饱和,中国劳工成本是印度的三倍。印度依旧是一个新兴智能机市场,国内潜力巨大,可以成为地区出口中心。”
 
  业内人士均了解,多年来,中国一直是苹果最重要的制造基地,也是富士康最大生产设施和数百家其他伙伴的所在地,不过目前还不清楚苹果在印度生产iphone会对中国业务运营产生多大影响。
 
  据悉,富士康目前在印度南部安得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拥有两个组装场所,为小米和诺基亚生产设备,把更多生产转移至印度有助于苹果和富士康实现制造活动的多元化,降低对中国的依赖。
 
  知情人士称,当苹果在今年9月宣布新一代iphone时,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的印度装配线将同时服务于本地市场和出口市场。富士康将首先投资大约3亿美元为生产苹果产品作准备,随着产能的扩大投资还会逐步增加。
 
  郭台铭表示,富士康正在就投资条款与印度政府进行磋商,他表示,富士康目前在印度拥有十几名软件员工,计划增加到600名。
 
  “毕竟,我们是主要组装商,”郭台铭表示,“如果我们的客户想要扩大规模,它需要依赖我们扩大全套供应链。”
 
  有意思的是,其实细细观察整个手机行业可以发现,印度手机这一市场,中国厂商的身影正逐步增加。
 
  国内手机制造业在印度跑马圈地
 
  近年来,全球智能手机的增速都在放缓,反观印度市场,依然有着潜在的商机,受市场驱动影响,国内的智能手机厂商纷纷在印度市场跑马圈地。
 
  据了解,OPPO、小米、vivo等终端品牌及财富之舟、智慧海派均在印度诺伊达建厂,此外,OPPO、vivo、华为等厂商在印度古尔冈设有办事处。
 
  此外,诺伊达还有聚焦了小米、传音等品牌,以及围绕这些手机大厂的上下游供应链,其中不乏A股上市公司,如瀛通通讯、合力泰、长盈精密、裕同科技、欣旺达等公司。在诺伊达地区之外,TCL、京东方A等也在印度建设厂区。
 
  目前中国手机品牌已经在印度拿下50%以上市场,并期待拿下更多的市场份额。但如果想要在印度获得长期发展,必须要满足产品在印度生产。
 
  而受供应链关系影响,印度这一市场,中国制造商的身影有着明显的提升。笔者统计发现,截止目前印度这一市场的中国厂商包括手机终端、电池、连接器、显示模组、摄像头模组等生产环节中的手机制造商。
 
  针对摄像头这一市场,笔者发现,欧菲、舜宇、丘钛、合力泰、三赢兴、同兴达等摄像头模组厂商均积极在印度建厂。
 
  对于在印度投资的目的和影像,欧菲光曾在公告中表示,印度手机有着庞大的人口优势,且智能手机出货量保持迅速增长,市场潜力巨大,公司作为智能手机产业链的重要供应商,在印度设厂可以更好的满足全球化发展战略和国内外一线客户海外业务需求,有利于贴近和服务客户,响应供应链配套需求,提高交付和售后能力,提升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和控制力。
 
  同时,在印度建厂,进一步完善海外业务的布局,可以有效降低关税成本,增强产品综合竞争力。
分享到
下一篇:华为首次阐述汽车业务:不造车 目标70%增量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