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日日本苹果产业链调研机构发出的报告内容显示,苹果极有可能在2019年的iPhone智能手机设计中,全面取消3D Touch压力触控功能,这也意味着苹果所推动的压力触控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也将跟此前的指纹识别功能应用一样,面临着退出智能手机市场的命运。
苹果启动2018年新款机型的量产动作已经快有两个月的时候了,部分上游供应链厂商的零配件产品也陆续被行业曝料出来。其中2018年新款机型将全部取消指纹识别功能,全部采用新的Face ID 3D人脸识别功能替代,也基本上得到了各方的证实。
此外,今年苹果仍保留了一款配备LCD显示屏的6.1英寸新机型,在这款机型上,苹果去掉了很多目前应用场景支持不足的一些硬件配置,如后置双摄、OLED显示屏、3D Touch压力触控等。据相关产业链传出的消息称,目前面板厂商已经正式开始生产LCD面板,显示与触摸模组厂商则将于8月份开始组装供货。
苹果这款配备LCD显示屏的6.1英寸新机型,由于在生物识别功能上采取了与其它两款机型一样的Face ID 3D人脸识别技术,因此同样也采取了齐刘海设计。但随着LCD显示分辨率的增加,以及苹果动态画质调整功能的增强,苹果要继续在LCD显示屏内集成触控功能相对比较吃力,为了加快生产进度和降低生产成本,苹果在这款手机机型上,采用了类似iPad的外挂式触控技术。
加上苹果在尝试了多年后,并没能为压力触控功能找到更合适的应用场景,并且现在业界完全能通过软件算法对用户的操作状态进行AI人工智能预测,取代目前压力触控应用最多的次级菜单触发动作。
采用软件算法优化来推断用户的操作意向,几乎不用增加智能手机的任何硬件成本,并且去掉压力触控的硬件部分,还能节省越来越紧张的智能手机内部设计空间,这些都可能是促使苹果舍弃单独压力触控硬件模块的关键原因。
目前苹果的3D Touch压力触控功能主要由压力触控模组和线性马达仿真回馈部分组成,主要的上游供应商都是日本的厂商,当然中国金龙机电和立讯精密也为苹果供应线性马达部分硬件。
苹果如果在智能手机上取消3D Touch压力触控功能,受影响较大的主要为日本上游材料厂商和台湾的模组组装厂商。由于行业并没有苹果会取消线性马达仿真回馈部分消息传出,因此马达部分的影响或许不会太大。
目前为苹果供应触控传感器的厂家主要是日本写真,由于苹果在LCD显示屏的6.1英寸新机型上重回外持式触控技术,日本写真的产能相对紧缺,加上日本写真在日本本土扩产的意愿十分低下,事实上苹果如果明年在智能手机上全部取消压力触控部分,对于日本写真来说,反而是减轻了它的供货压力,让它可以把全部资源都投入到为苹果配套外挂式触控产品配套上。
至于压力触控的模组组装部分,苹果一直以来都是交给TPK-KY宸鸿(TW:3673)以及GIS-KY业成(TW:6456)来完成,也就是说,如果苹果明年在智能手机上全部取消压力触控部分的话,两家台湾厂商的压力触控模组组装业务就没了,将对它们明年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比较庆幸的是,由于苹果手机上的3D Touch压力触控硬件与软件成本都比较高,所实现的应用功能,也没有形成消费者的刚需,并没有在安卓手机阵营内引起较大的跟风效应。自苹果在智能手机上配备了3D Touch压力触控功能后,中国的本土手机品牌里,也仅仅是中兴、华为、小米、魅族等厂商,在极少型号的旗舰机型上配备过类似的压力触控技术。
另外,三星、摩托罗拉和HTC等国际品牌手机厂商,也有在一些旗舰机型上配备过压力触控功能。然而跟中国本土手机品牌遭遇的情形差不多,消费者对于安卓阵营智能手机是否有压力触控功能,基本上是无感的,更别说有刚需的APP应用来推动其发展。
这样一来,苹果即便在手机上取消3D Touch压力触控功能对手机产业链的影响,要远远小于苹果放弃对指纹识别功能的支持。但不管怎么说,一项技术的莫名消失,也总是对产业链的创新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打击。
在人机交互技术中,触觉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苹果在智能手机交互上的触觉技术升级,可能说是苹果手机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其中电容式触控技术解决了人机交互的位置交互难题,而压力触控则解决了人机交互的力度交互难题。
此外,压力触控由于可以加入触感回馈功能,在没有视觉辅助的情况下,如果电容式触控技术的位置交互功能失效了,压力触控还能利用触感回馈感知来进行“盲操作”,对于应对一些复杂的交互场景,仍然十分有效。
因此,随着未来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压力触控在各种碎片化的硬件上,要重新找回自己的应用场景,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