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文信TP世界】全球每3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1台产自重庆。这句话几乎已成为重庆这座“世界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的代言词。来自重庆海关最新的统计显示,2017年重庆笔记本电脑出口值高达1285.1亿元。这组数据的背后,呈现的是重庆“内陆开放”的发展逻辑。
不仅将零部件、原材料、整机上下游垂直整合,连物流运输、产品销售结算也在本地形成集群。这个世界级笔记本电脑产业链的构建过程,也是重庆参与国际市场、面向全球整合生产要素的成功实践。值得一提的是,京东方带来的“链式反应”,为重庆又增添了一个千亿产业新集群。“基地化布局、垂直化整合、集群化发展”,经济学规律正在给重庆带来越来越好的效益。'
“微笑曲线”在内陆的深度实践
笔电配套需求再造一个千亿产业集群
今年前4个月,两江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频频传来好消息。
4月3日,两江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润益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与重庆鑫景特种玻璃有限公司签订正式合作投资协议,计划增资1.8亿元入股重庆鑫景特种玻璃有限公司。
这笔资金将重点支持鑫景玻璃在两江新区水土高新产业园建设的“高铝硅触摸屏电子基板和高铝硅特种功能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的一期工程。该项目今年7月将正式投产,其生产的高端特种功能材料将完全替代进口,可为两江新区已成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关键基础材料,成本节省超过50%。
3月初,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重磅消息,拟计划投资465亿元,在两江新区建设重庆第6代柔性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主要产品定位为高端手机显示及新兴移动显示产品,项目预计2020年投产。
早在去年底,京东方重庆智造服务生产线项目已经投产,主要产品包含电子标签、液晶电视、显示器及车载显示终端。连同上游的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如今在重庆已构建起年产值超过200亿元的智能显示终端完整产业链。
今年,是京东方牵手重庆的第七个年头。京东方已跻身世界第五大液晶面板制造商,位列三星、LG Display、友达光电、奇美之后,改写了全球显示产业的竞争格局。
回过头来,不少业内人士感叹,多亏了在重庆两江新区的“进取性投资”,才成就了京东方今天的“弯道超越”。
对于京东方而言,无论是考虑到重庆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战略优势,还是其在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龙头地位,作为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核心区、重庆自贸试验区核心区三区叠加的两江新区,都是其在内陆最佳的投资目的地。
对重庆而言,京东方带来的“链式反应”为重庆又增添了一个千亿产业新集群。当京东方在北京的大陆首条8.5代线投产后,就带动了北京地区上下游企业103家。这样的故事也正在重庆谱写:京东方入驻两江新区后,陆续有法国液化空气、住友化学、东进通讯等企业就近落地。
加上在京东方之前就进入两江新区的深圳莱宝高科,两江新区已形成了一个千亿级的高端显示面板产业集群。
回首重庆电子产业的发展之路,无疑是一次产业链延伸、整合的深度实践。如果仅将目光停在最初的笔记本代工企业的总装生产线,便不会有今天的千亿高端显示面板产业集群。两江新区不满足于庞大的整机总装体量,还要延伸产业链,把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等加工贸易的“微笑曲线”留下来。于是,在水土园区有了深圳莱宝高科,有了京东方,有了今天的千亿级高端显示面板集群。
“正因为有了笔电,才有了显示屏这一关重件产业需求。”两江新区招商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源头上讲,是笔电配套需求给重庆再造了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而“微笑曲线”给两江新区走出去招商提供了“理论支撑”。商业模式的创新,则关系着企业入驻之后激发的产业效应如何。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在本地发展初期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市场风险高等问题。两江新区化解这一风险的路径是“资本+产业”,投资京东方的成功案例,开启了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有效融合。
全球机器人巨头“抢滩登陆”
产业和市场在重庆实现对接
位于水土高新园的“重庆两江机器人产业园”,是重庆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承接区域。世界排名前五的机器人企业中,已有川崎、库卡、ABB、发那科等4家“巨头”在此落户。
“巨头”当中,最早嗅到重庆市场机遇的,是来自日本的川崎重工。2012年,川崎宣布在中国设立工厂,第一家工厂设在了沿海的苏州;第二家工厂便落户在重庆两江新区,这里也是川崎双臂机器人在海外的唯一生产基地。
川崎重庆工厂在2016年底投产前,就已收获了超亿元的机器人订单。这件事在业界被传为佳话,也印证着川崎首次在中国内陆的投资是明智之举。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重庆本地有笔电、汽车这样对机器人需求旺盛的产业,市场潜力大;另一方面,川崎、发那科、ABB等世界机器人巨头纷纷入驻两江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化发展,打消了单一企业入驻“独木难支”的顾虑。
然而,要打通产业和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还需要智慧。对于重庆本地的工业企业而言,工业机器人造价高,大规模使用机器人生产,成本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机器人项目上马的首笔支出在汽车行业中可以占到当年总支出的20%~25%,有些行业甚至可达70%~80%。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2015年3月,两江机器人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公司成立后不久,便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第一笔机器人业务订单。
“长安汽车委托我公司为其向川崎机器人订购工业机器人设备。签订三方买卖合同后,我公司将设备款支付给川崎机器人,川崎机器人再将产品运输至长安汽车公司,并负责安装调试;长安汽车确认试车成功后,将租赁款按期转至我公司。”两江机器人融资租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5年11月与长安汽车签订首单项目融资租赁合同起,截至2017年9月末,已陆续开展项目合作12个,合同金额超过9亿元。未来2~3年,预计双方的合作规模将超过20亿元。
对于机器人企业而言,这个融资租赁模式又为他们解决了订单问题。截至今年一季度,该融资租赁公司已为川崎机器人提供订单数量1465台,总金额超过10亿元。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这种融资租赁模式已累计服务企业38家,共签订订单66笔,已签订合同金额达37亿元。
对于机器人巨头们而言,从工业发达地区来到西部内陆,技术和人才是掣肘。“制约机器人全面应用的不是资本,不是用户需求,不是政策,而是各个层次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奇缺。”两江新区招商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内院校、科研院所对机器人的投入,大多集中在前段核心部件的研发和市场营销方面,对应用人才的培训是短板。
重庆两江机器人培训及应用中心(学院)也因此应运而生。这是国内首家机器人专业教育研发培训机构,从2016年9月正式开始招生。目前,该学院已与长安工业集团、北汽银翔、川崎重工、库卡及发那科等机器人企业、制造企业达成办学合作协议,并进行实训设备调试安装。
根据重庆市政府《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重庆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要达到1000亿元。
重庆的机器人产业几乎由零起步,在与全国其他致力于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省市群雄逐鹿之际,走出了自己集研发、制造、检测、集成、零部件配套、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目前,在两江新区已基本形成集研发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机器人以及智能装备产业链雏形,共研发了22款机器人,建成装配等14条自动化示范线。
在位于水土高新园区的机器人产业园的“一区七平台”,能够清晰地看到机器人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一区”即机器人的总装、关键零部件的加工配套区,目前已引进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项目近30个,合计签约投资额近30亿元,预计达产后年产值近70亿元。同时,以中科院为主导的机器人研发孵化平台、能提供300余项机器人检测服务的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重庆两江机器人展示中心等7个平台的陆续搭建,产业链条正在逐步打通。
构建“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路径
跨境电商助力工业装备走出去
上个月,工业跨境服务平台“领工云商”发布了跨境装备及备件交易与服务平台2.0版本。成立于2016年的“领工云商”是重庆市首个装备出口B2B跨境电商平台,位于两江新区服务贸易产业园内。该平台一端连接国内工业设备生产企业,另一端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需求的工业企业客户。传统的工业设备跨境交易需经过多个环节,而这个B2B平台直连买卖双方,以“自营+联营”形式提供推广、销售、报关、物流、售后维保等一站式服务。
目前,“领工云商”与印度、菲律宾、越南、巴基斯坦、俄罗斯、伊朗、沙特、巴西、美国等国的企业建立了业务关系。截至2017年底,领工云商平台入驻供应商数量及海外用户数量超7000家,并在越南设立了分站点。
这个工业跨境电商平台是“互联网+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模式的典型代表。在去年举行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长、院士周济就公开表示,“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新能源汽车、车联网、分时租赁……这三个关键词在重庆结合为“盼达出行”。作为力帆推出的新能源汽车租赁模式,盼达身上承载着打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的重任。
自2015年11月盼达用车平台上线以来,已在重庆、杭州、成都、郑州、广州等多地逐步运营。截至2018年2月,盼达累计用户数近270万,累计投入的新能源汽车超过16000台。
“今年,盼达将大力投入‘无人驾驶’的测试,开展国内行业内首个无人驾驶商业化的运营试点,实现‘车来找人’的应用场景。”重庆盼达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钰介绍,在分时租赁行业,盼达最突出的特点可能就是其与众不同的“换电模式”。以目前盼达使用的力帆电动车330EV车型为例,每组电池由4块约为18公斤的小型电池组成。因为电池体积不大,电池拆卸比较方便,不仅可在换电站换电,甚至可以将电池运至停车站点进行人工换电。而这种模式,也是力帆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发展模式。
早在2015年,力帆就通过整合车联网、能源网、移动互联网,推出了iBlue智蓝新能源战略,将造车、能源和车辆使用三部分整合在一起。在生产环节,力帆设计了动力电池“以换代充、以租代售”的商业模式;在服务环节,盼达用车作为新能源汽车智能出行服务端、应用端而产生。
iBlue智蓝新能源战略在产品、能源、用车服务、金融等4个方面构成了力帆的新能源产业生态体系,形象地诠释着“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路径。
专家声音
抓住全球产业重组机遇
内陆经济也能顺势崛起
知名经济学家高连奎表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靠产业,产业方与政府方是双向选择、择优选择。对企业来说,成本和效率是最重要的。地方政府能做的就是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甚至创造比较优势。
而产业链重构,其实更多的是区域布局的重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区位优势在重新调整,原先一些不具备优势的区域开始具有优势。中国的产业投资者要敏锐把握这种变化,优化自己的产业布局。很多地方政府把握住了这一趋势,就可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中顺势崛起。
以重庆为代表的内陆城市,近年来在开放的过程中抓住了全球产业重组的机遇,积极面向全球招商,整合全球先进要素进行产业链重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开放成果。
——维文信《触摸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