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手机报

工业4.0时代:TCL坚守实业挺起中国经济脊梁

手机报 2015-11-04 17:04
工业4.0 中国制造2025 TCL 华星光电 阅读(2509)
导语TCL旗下的华星光电已经开始大量使用智能化机器人,走在世界前列,可看作是中国工业2025或者是中国工业制造4.0的一个雏形。
TCL坚守实业挺起中国经济脊梁
  TCL坚守实业挺起中国经济脊梁自2013年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提出"工业4.0"的概念后,物联网、服务、信息化等时代特征逐渐被更多地引入到工业化之中。今年5月8日,被认为是中国版工业4.0的《中国制造2025》发布后,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再次成为各行业热议的话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当前制造业的发展时期仍处于一个特殊阶段。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规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跃居世界第一,一方面,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历程中缺乏厚重的基础、引领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技术,产品质量提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制造业升级转型依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脉络,必须在坚持实业发展,在提升先进工业技术的同时,紧盯新的信息产业发展动向,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

  对于这一点,许多中国制造业企业也在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TCL,即为其中的代表之一。

  工业4.0时期的坚持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落地让数据化、交互化、智能化等新技术不断"入场",成为中国制造业加速进化的催化剂。在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在积极推进转型的同时,亦有一些企业清醒地看到,企业的转型提升固然重要,但更要坚守制造的本质--他们坚信,实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中国的脊梁,需要去坚守,去发展。

  2015年9月25日,TCL董事长兼CEO李东生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上直接向世界喊话:未来全球创新和发展的中心在中国。实业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脊梁,只有坚守实业,才能撑起中国的脊梁,TCL坚守实业34年,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挺起中国经济脊梁。

  在李东生看来,"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一脉相承,体现的都是开发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然而对于中国工业来讲,提高工业能力永远是核心。

  目前,TCL旗下的华星光电已经开始大量使用智能化机器人,走在世界前列,可看作是中国工业2025或者是中国工业制造4.0的一个雏形。

  超越自我不停歇

  没有传统的行业,只有传统的思维。企业需要做的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转变企业经营的思路和产业结构,构建新的竞争力。在家电行业整体都面临更为严峻形势的时候,企业一方面要转型,一方面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而这主要来自于提高自身核心能力,在构建新的竞争力方面下更多的功夫。

  2014年初,TCL提出"智能+互联网"、"产品+服务"的"双+"战略转型,并将产业结构调整为7大产品业务领域、3大服务业务领域以及创投及投资业务,共11个业务板块。其中产品业务领域包括TCL多媒体电子、TCL通讯科技、华星光电、家电产业集团、通力电子、商用系统业务群和部品及材料业务群;服务业务领域包括互联网应用及服务业务群、销售及物流服务业务群以及金融事业本部。

  新的"7+3+1"结构,为TCL的价值增长打开了新扇面。2014年,TCL营收和利润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营业收入1010.29亿元,其中海外收入占47%,实现净利润42.33亿元,纳税总额59.6亿元。2015年TCL品牌价值710.28亿元人民币,连续10年蝉联中国彩电业第一品牌。

  但无论怎样转型,TCL都在坚守制造的本质,目标则是成为"全球化的智能产品制造及互联网应用服务企业集团"。为实现这一目标,2015年,TCL制定了"双+"战略和国际化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双+"战略转型建立新的业务能力,通过国际化完善全球业务布局,提升海外市场份额。

  在不久前结束的TCL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李东生表示,未来将推动国际化的进一步升级,加快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扩展并升级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中国政府政策和资源优势推进合作,重视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国家的市场潜力,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积极推进互联网应用和服务业务的落地,在当地投资建厂,实现TCL与合作伙伴的共赢。

  "传统企业的转型比新的企业要难上许多,企业经营的观念、商业模式、互联网应用服务的能力,这些都需要重新探索和建立,这个过程对传统企业来讲是很不容易的,而且过程中会要不断自我否定,无异于脱胎换骨。"李东生颇有感触。

  尽管去年TCL营收过千亿、利润创新高,但李东生仍清醒地看到,行业的整个竞争环境不一样了,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以TCL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型企业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在国际舞台的强大竞争对手面前保持优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中国的制造型企业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重塑企业自身品牌,重塑中国制造业的国家品牌。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唯有坚守实业,才能挺起中国经济脊梁。
分享到
下一篇:专注主业,合力泰出售剥离化工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