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手机报

对话中科院院士范守善:碳纳米管也可实现In-Cell

王凤 孙燕飚 2014-12-02 09:14
In-Cell JDI 触摸显示 阅读(2738)
导语JDI拿下华为七成面板,日本In-Cell来势汹汹,以及其亲民的价格,推广进入中国,业界称“In-Cell大军压境”。复旦大学先进实验室平板显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华则认为碳纳米技术是未来触摸显示的一项重要技术

JDI拿下华为七成面板,日本In-Cell来势汹汹,以及其亲民的价格,推广进入中国,业界称“In-Cell大军压境”。复旦大学先进实验室平板显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华则认为碳纳米技术是未来触摸显示的一项重要技术,如果大面积进入应用市场,那对日本In-Cell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他们现在加紧抢夺市场;称“In-Cell大军压境”,其实有点言过其实。

碳纳米管绝对是一项颠覆性技术,碳纳米管就像蜘蛛丝一样,随时可以拉起有导电特性的网格。日韩In-Cell、On-Cell来势如此迅猛,这是技术的发展必然还是所谓的末日疯狂。

11月24日,刚结束在天津调研的旭日移动终端产业研究所所长孙燕飚,赴北京清华大学纳米研究中心,与碳纳米管发明人、中科院院士范守善就碳纳米管优势和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范守善表示,碳纳米管也可以做成In-Cell结构,关健是碳纳米管更环保,而且可做柔性和异形触摸屏应用,应用领域更广泛。

碳纳米管的三大优势

孙燕飚:前不久我跟谷至华老师接触,他认为碳纳米技术是未来触摸显示的一项重要技术,所以说“In-Cell大军压境”,其实有点言过其实。如果碳纳米管大面积进入应用市场,那对日本In-Cell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他们现在加紧抢夺市场。请问对此您怎么看?

范守善:In-Cell对所有的外挂式TP来说都是竞争对手,日本JDI、韩国LG、中国台湾群创等厂商都会发展In-Cell。In-Cell只是在原本的工艺过程中增加几步工艺,和触控厂商基本没有关系。是否采用In-Cell技术,最终决定权在终端厂商。将来不管是In-Cell还是外挂式,都会有它们自己的市场,碳纳米材料应用基本在外挂式范畴。目前碳纳米管市场化的主要目标市场是手机,直接面对的竞争对手是ITO膜。

碳纳米管和ITO膜相比,有几大优势:

首先,原材料比较便宜;ITO必须镀膜,工艺绵长,核心技术基本由日本厂商控制,原材料价格不会太低。

其次,碳纳米管是将拉磨铺到透明的基底上,利用薄膜本身各向异性的结构成形,没有ITO的光刻刻蚀等化学工艺环节,制作过程比较环保。

再次,碳纳米管的机械性非常好,可任意弯曲和折叠,甚至铺完膜之后再热成型,把它变成二维或者三维结构,也不会损坏;机械性好是碳纳米管能够应用在异形、弧形产品的基础,这使得碳纳米管在智能穿戴、柔性、异形等产品应用领域比较有优势。一般的ITO镀膜,机械性不太好,如果进行弯曲和变形,膜就会破裂。

孙燕飚:您和富士康、富纳源创的合作,目前市场化步骤走到了哪一步?您预测大规模应用碳纳米管将会在什么时候?

范守善:我们的客户有华为、中兴等,一年多的时间,销量已有近3000万片。目前,产品还没有完全体现出优势,客户完全接受碳纳米管还需一定的时间。

现阶段我们的研发,主要针对柔性和异形产品应用。另外,In-Cell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简单说就是显示与触摸功能的一种结合,属于内嵌式,至于In-Cell的位置到底在哪一层,大家的方案并不都一样。我们有将碳纳米管和LCD结合的想法,LCD屏是很多片层的结合,把碳纳米层整合到LCD里,就是一种简单的In-Cell实现方式;而且这种In-Cell工艺,要比其他在内部做图形的In-Cell工艺简单得多,在LCD模组厂贴Polarizer(偏光片)之前,就可以把碳纳米层嵌进去。

我没有办法给你准确的时间表。但从综合和长远来看,原材料价格亲民且不缺乏,工艺简单,可做异形、曲面等应用,可实现In-Cell,这是我们看好碳纳米管的原因。

多点触控的意义

孙燕飚:将碳纳米层结合到液晶屏LCD,这个时间点大概在什么时候?

范守善:样品已经出来,关键是要找合作厂商。

碳纳米材料有其弱点,它应用到单层触摸屏上是两点触摸;两点触控的触摸屏简单易操作,混合式多点触控的产品工艺比较复杂。

我们不会用短处与别人的长处进行竞争,对于小屏幕,我们将立足两点触控技术。实际上,小屏幕上的多点触控技术应用很少,只是在工程上的说法而已,小屏幕上的两点触控技术应该会有相当大的市场。

孙燕飚:轻薄化是手机的发展趋势之一,碳纳米材料应用在手机上的厚度是多少?

范守善:厚度在三四十纳米,贴到原来的底板上,几乎可忽略不计。碳纳米管应用到手机上,只需在贴合中间加一道工序;ITO膜本身也不厚,但是工艺流程比较复杂,预加工后还要贴到Polarizer上,Polarizer是否能经受重重工艺而不受损坏是个问题。

孙燕飚:电容屏的发展,才两年的时间,就从GG、GF、OGS发展到了oncell和In-Cell,现在您也提出了碳纳米材料的In-Cell;技术和市场发展如此迅速,触摸屏厂家都摸不着北了。比如OGS发展到今天,有人认为小屏就应该放弃OGS。技术的生命周期在缩短,这是否说明技术的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范守善:我不做产业,只就技术方面说一点看法。

实际上触摸屏并不是一个新的技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各种控制上就已被应用,比如美国的HP电脑,实践发现,在室内固定使用的电脑触摸屏功能并没有什么吸引力;而在移动终端产品上使用键盘输出输入比较困难,触摸屏被苹果应用到手机之后,在业内被迅速推广开。

近年来,触摸屏技术的变革基本上都是围绕小屏幕应用,也就是手机,用户使用如何更加方便,同时手机厂商如何降低成本。

分享到
下一篇:“指纹识别”将成2015年旗舰机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