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专栏-手机报

支解中国制造,日澳印供应链联盟能成功吗

旭日大数据 2020-09-24 10:17
支解中国制造,日澳印供应链联盟能成功吗 阅读(6125)
导语经过半年多的多方讨论后,本月初日本、澳大利亚、印度三方通过视频会议,举行了经济领域的部长级会谈,就构建包括东盟各国在内的产品和零部件供应链一事正式达成一致。三方希望以制造业为中心,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互相取长补短,增强亚洲整体的竞争力。
24.3
   经过半年多的多方讨论后,本月初日本、澳大利亚、印度三方通过视频会议,举行了经济领域的部长级会谈,就构建包括东盟各国在内的产品和零部件供应链一事正式达成一致。三方希望以制造业为中心,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互相取长补短,增强亚洲整体的竞争力。
 
  在中美贸易争端,英国脱欧和欧美贸易争端的影响下,全球供应链重构越来越为国际资本所重视,如何吸引资本关注,以维护或提振自己的经济发展,成了工业国家与地区政府的重要任务。
 
  与中国推动制造2025,美国推动美国制造回流,欧盟推动工业4.0等不同,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由于目前的现状下,工业体系完整度较低,几乎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的产业升级,寻找联盟对象组团打怪,成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一种合理应对手段。
24.4
  图/网络
 
  如此次会谈结束后三国部长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显示,由于新冠疫情导致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多个行业供给停滞,声明强调了“强化产业链的必要性”。同时,声明还明确呼吁东盟成员国等其他国家加入。
 
  有分析人士认为,日、澳、印三国联手,主要是因为各有所长,可实现良好的互补。日本制造业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但是资源匮乏、产业数字化进程迟缓,希望从稀有金属等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和信息技术人才众多的印度借力。而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印度可以借助同日、澳的合作加速建设其并不完善的道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
 
  这三个国家里面,日本虽然企业实力强大,但由于日本国土面积和市场空间较小,所以日本企业在海外拥有很多的生产基地。此次疫情发生后,事实上日本政府已经考虑在日本国内建立最低限度的工业制造体系。
 
  特别是在与民生与国家发展相关的基础生产、生活物质领域,日本已经通过向全社会募集资金,让这些企业把一些处于海外敏感国家或地区的生产产能,能部分或全部迁回日本国内,对于严重依赖劳动力或消费市场的物质供应链,则可以考虑迁往东南亚日本制造业传统可控的国家或地区。
 
  从日、澳、印三方这个联盟来看,很明显的就是针对如何支解中国制造制定的,希望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降低对中国制造的依赖。
 
  事实上,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苹果的动作也侧面证实了全球供应链对中国制造风险意识在增强,特别是在中美贸易纠纷看不到终点之际。
 
  近十年来,中国以较完整工业体系的优势,把全球的制造业产能大部分复制到了中国内地,而且由于产能扩张迅速,中国制造所引起的产能过剩,也让全球的商品价格战也无法停止下来,多少大宗消费品商品都只能绑在中国制造这辆不知何时才会停止的战车上。
 
  如果说中美贸易是由于双方的贸易逆差,以及知识产权税无法对中国收取导致美方利益受损,导致双方长期以来的贸易摩擦不断,那么日本、澳大利亚、印度三方又是抱着什么态度,要来从支解中国制造中分一杯羹呢?
24.5
  图/网络
 
  其实日本和澳大利亚在全球供应链中并没有多少诉求,因为日本是全球制造业的基础设备及设备元件供应商,澳大利亚在全球供应链中,更多的只是充当原材料粗矿供应商角色。
 
  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全球供应链重构所产生的制造产能重复建设,只会加大市场对它们的需求,比如现在印度正在全力从中国内地争抢制造业产能配置时所产生的需求。
 
  所以从根本上来讲,这一次的联盟应该是印度以市场需求来组建的一个全球供应链重构局部循环体系,由于印度的商业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人才的缺陷性,所以还需要东盟这些东南亚国家给圈进来,才能完成复制出一个类似中国内地那么完整的工业体系出来。
 
  如果无法在一个单一市场上,复制出一个类似中国内地那么完整工业体系的制造业产能基地出来,实际上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供应链体系中,中国制造还是无法一个难以回避的商业难题。
 
  印度在今年上半年对全球资本投资在中国内地的上千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对这些企业发出了前往印度投资的邀请。为了实现这些企业可以在印度落地,印度政府今年上半年出台了相对激进的制造业刺激政策,来扶持国际资本在印度配置产能。
 
  但是全球的资本市场并不完全相信印度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中国内地的产能复制过去,特别是对工程师人数要求较多的零组件加工段,印度明显工程师数量不足。
 
  而中国近十年的制造业大发展,除了有大量原来的外资或合资企业培养出来的大量熟手员工、技术人员、工程师与管理人员充实到各个行业以外,中国内地前二十多年的院校扩招,也为中国内地的制造业输送了海量工程师队伍。
 
  不客气的说,中国内地近十年依赖工程师红利,几乎让中国内地制造业产值翻了几番,相关企业在股市上的市值也同样翻了数番。
 
  但印度目前显然在熟手员工、技术人员方便有所欠缺,而印度大量的工程师人才,都是偏向管理阶层和数字软件人才,对于实体制造业的工科技术人员,数量上还是没了中国内地多。
 
  因此印度目前正在吸引的是对劳动力人员数量较多的后段组装部分,以及前段自动化较高的原材料加工部分。
 
  那么现在日本和澳大利亚能不能短时间内补全中国内地的零组件加工部分呢,看起来也比较困难。
 
  澳大利亚仍然只希望出口原材料,它与印度和日本结盟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继续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希望中国内地减少进口的部分,印度和日本能够快速填补上来,要澳大利亚自己建造类似中国制造的大加工产业,澳大利亚同样缺乏相应的人才。
 
  日本更不用说,日本如果有能力完成这部分产能在日本本土完成,也就不会出现日本经济泡沫,经济发展几乎停滞了二十多年。
 
  所以日本提出的方案,就是以东南亚来弥补零组件加工部分。
 
  东南亚有着同样多的人口,并且也有很多西方大学培养出来的工程师人才,还在三十年前受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溢出红利,形成了部分零组件的加工产能基地与技术储备,只需按部就班扩大产能,就能替代掉部分中国内地的制造产能。
 
  在这一次贸易纠纷政治化后,其实不仅海外资本对中国内地的产业政策抱有戒心,正在把与中国内地迅速增长的相同制造业环节产能出清,要么关停,转移到其它区域,如三星的手机、电脑、电视制造转移到越南和印度;要么把产能转卖给中国内地厂商,如三星的面板、高伟的摄像头、可成的机壳加工等。
 
  即便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台湾,目前也难以让海外资本放心。在国际资本的推动下,实际上终端厂商也要求台湾厂商在海外寻找新的产能基地,包括南向东南亚,甚至转往拉美或东欧地区。
 
  从目前全球供应链格局来看,政局稳定,又有意愿接收制造业转移的地区确实难找。
24.6
  图/网络
 
  前面说的印度,有着与中国类似的国情,但是其引以为豪的社会制度,其实很难与类似计划经济的大制造业相匹配。除非印度也对制造业元素采取类似计划经济分配制,重新进行强势管制。
 
  而拉美虽然是欧洲的表亲,但多年的军阀管制,同样让制造业元素无法按市场规律进行,甚至出现了难民北逃美国的局面。
 
  东欧地域太小,格局也太小,虽然在单个领域,东欧经常能出现领先全球的技术出现,但对于大制造业这种系统工程,东欧同样还要一个过程来统合。
 
  所以国际资本只能把大制造产能鸡蛋分别往印度、东南亚、东欧分散,每个篮子里都撒下种子,即让它们与中国内地竞争,也让它们各自竞争。最后各凭本事,瓜分产能。
 
  事实上,美国也在努力平复中东的乱局。美国正在要求以色列周边的国家站队,要么站在美国一方,拿到全球资本市场入门券,要么承受西方资本市场的全力封锁,让你自生自灭。
 
  美国除了希望能在中东也打造出一个大制造业基地出来外,把中东作为东西方意识形态的缓冲地,也是美国智库的一种打算。西方资本希望中美如果出现彻底脱钩现象,以以色列为首的中东地带,以及原来的中欧市场,还可以让东西方互通有无,减少未来制造业贸易双轨制运行后产生的兼容性成本。
 
  全球产业链重构,供应链再造已经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全球贸易战的需要,也是中国内地发展的需要,否则也就不会有中国的“一带一路”,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实际上就是中国自己主动寻找第三方国家或地区来承接中国内地制造业转移。
 
  只是中国的全产业链扩张模式,让全球资本少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所以才会出现美国制造业回归,与日、印、澳供应链同盟出现。
 
  说到底,其实没有所谓的支解中国制造业这回事,一切的动作都是在争取全球制造业产能的话语权,包括产能基地全球配制话语权。
分享到
下一篇:为苹果订单做准备,又一苹果代工厂将在越南投资1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