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专栏-手机报

国产柔性OLED,何不大大方方学苹果?

李星 2019-11-11 15:14
OLED面板 OLED显示技术 OLED产业链 阅读(4872)
导语OLED显示技术在苹果没有动作之前,行业里对它的看法一直是毁誉参半。然而苹果开始下单对竞争对手三星采购OLED显示屏后,业界的赞美声几乎是全面倒向了OLED显示技术,而且原来大家热捧的LCD显示技术,也一夜间成了"老"、"旧"的落后技术。
   在三年前苹果开始在手机上用上三星的柔性OLED,全行业对LCD的末日颤颤惊惊的时候,李星曾写过一篇《模组厂别怕,三五年内OLED在中国市场上没啥威胁》的文章,当时很多人认为李星十分短视,认为OLED面板产能很快会爆发。
 
  然而三年过去了,当时李星所预料到的OLED行业问题,到现在也并没有真正的解决,LCD显示屏在智能手机上仍然大行其道,即便是苹果在下一代新机出来之前,也没有完全放弃LCD显示屏。
 
  OLED显示技术在苹果没有动作之前,行业里对它的看法一直是毁誉参半。然而苹果开始下单对竞争对手三星采购OLED显示屏后,业界的赞美声几乎是全面倒向了OLED显示技术,而且原来大家热捧的LCD显示技术,也一夜间成了"老"、"旧"的落后技术。
 
  当时李星曾以自己的从业经验推断,表示行业极大的低估了OLED的技术难度:包括量产设备的生产难度和量产技术的成熟难度。
 
  当时曾对业界最终会限制产能的蒸镀机装机进度做了比较悲观的推断,并表示即便2018年、2019年这些新建的产线,能够拿到Canon Tokki的OLED真空蒸镀设备,极有可能也是每条线先给你一台去试车、磨合工艺。
 
  这也差不多是在告诉业界,即便苹果手机用上OLED显示屏后,出货量并没有出现大幅增长,在2020年以前,除三星和苹果外的手机品牌,最多也就只能分配到1亿片左右的OLED手机显示屏。
 
  而且,由于OLED显示屏的技术仍在不断的更新之中,面板厂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也不得不在前期,与面板线一起同步建设自己的模组后段工厂,提供可测试的带显示驱动IC产品,以规避上下游产业链的品质纠纷,这跟苹果原来对LTPS LCD面板供应商所提出的要求,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在2020年以前的这段时间内,除非是与面板厂有深度关联交易的模组企业,能拿到部分OLED后段模组加工的订单外,其它中国大陆的后段模组加工企业,基本上无缘OLED后段模组加工订单,能够分享到的OLED产业红利,很可能仅仅只是部分的保护玻璃盖板全贴合订单。
 
  回到OLED产能与良率爬坡上来,当时李星曾警告业界不要小看了OLED真空蒸镀工艺的复杂性,培养能够熟练操作OLED真空蒸镀设备的技术人员,不太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事实上,这三年中国国内面板厂商的经历,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即便是一台真空蒸镀机的OLED工艺在产能与良率爬坡上来,并不能迅速复制到另一台蒸镀机或另一条产线上,短时间内就把产能与良率弄上来。
 
  据了解,即便是有了一条OLED产能的完整工艺,要复制到另一条产线,并获得相同的良率与生产效率,OLED面板与LCD面板相比,至少要延长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行,这还是团队有相当的净房管制经验的情况下。
 
  这与OLED面板特性是密切相关的。现在-SiLCD面板制程基本上可以简化到5MASK工序,即使是搭载了触控的LTPS LCD面板制程,也可以简化到10~12 MASK工序。而OLED面板制程,由于多了相素沉积环节,搭载了触控的OLED面板制程,一般都在20 MASK工序以上。
 
  虽然在柔性OLED面板环节,业界都得到了三星和苹果的面板技术与驱动技术授权,可以快速得到相关的参数模型,对产线和产品的设计与量产进行快速复制,基本上目前行业内所建的OLED面板产线,只在不犯LGD那种设备上选型不对的错误,一般都能正常进入量产状态。
 
  然而,影响产线产能与良率爬坡速度的另一个关键,还是要有充足的产能,而在这一点上,或许中国国内的OLED产业链上下游,都十分纠结。
 
  事实上除了苹果外,所有的品牌手机厂商,都把柔性OLED显示屏往3D曲面屏和折叠显示屏上靠,以打造区别于iPhone的旗舰机型。这其中除了智能手机走到了创新天花板,很难打开新的应用场景,所以设行硬件的创新就成为刺激消费为数不多的招数。
 
  从近三年智能手机的创新上来看,几乎都集中在了显示屏与摄像头上,并且除了硬件上的堆叠外,就只有一个与生物安全认证功能集成算是一点创新,其它的核心应用场景创新,几乎没有任何的突破成份。
 
  同时,OLED产业链的上下游厂商,也可能认为国产OLED产能爬坡期间的这点出货量,既然数量不多,不如全部用在出货量本来就不多的高端旗舰机型上。
 
  这就导致了不但柔性OLED面板产线的产能与良率爬坡期并不短,甚至为了迎合终端的所谓3D曲面屏、爆布屏、可折叠屏等需求,把后段OLED后段模组的产能与良率爬坡期也弄得很长。
 
  最终的结果是到今年年中,中国国产柔性OLED面板还没有进入状态,就形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有的厂商解释为柔性OLED显示屏的投产进度符合行业量产规律。另外由于OLED行业发展迅速,包含折叠、卷曲、屏下集成等技术不断推出,为规避技术不确定带来的损失,对投资节奏进行控制。
 
  事实上在柔性OLED显示屏领域,除了三星与LGD仍然在努力为苹果的面板调整产能外,为安卓阵营的柔性OLED显示屏产能,基本上是中国国内的面板企业在争夺。但由于市行情并不如意料中的快速增长,业内传出有些面板厂将于今年下半年减产柔性AMOLED显示屏现在产能的传闻,基本上中国国内的OLED显示屏企业减慢了相关的推进进程,由前两年的急切量产转为了边产能良率爬坡,边观望市场发展动向的状况。
 
  而三星也基本上采取了差不多的策略,即便是中国市场出现了较大的屏下光学指纹OLED显示屏配套需求,供应的也以硬式OLED显示屏优先,这其中除了这些机型的屏下光学指纹认证只能在中国市场上使用,配备的是一些中端机型外,三星刻意把自己的硬式OLED产能排满以得到更佳的量产经济效益也有关。
 
  三星此前曾有一段时间的策略,也是把柔性OLED显示如苹果当作减薄显示模组的策略来进行,以快速提高柔性OLED面板的产能与良率爬坡速度,从而得到更充裕的行业调整时间。因此有一段时间,三星的千元机,也配备了2D玻璃盖板+柔性OLED面板。
 
  只是到了现在,行业在柔性OLED面板上的采用率一直上不来,在产能过剩之下,能够让硬式OLED的产能排得更多,减少些损失,对于三星来说可能是更有利的。
 
  当然,三星也有供柔性OLED配屏下光学指纹的产品,不过一般都是在顶级的旗舰机上采用,出货量更低。
 
  然而对于中国国内的OLED产业链上下游来讲,如果新的应用场景打不开的话,何不学习苹果使用柔性OLED的方式,除了继续开发3D玻璃+柔性OLED的低良率高价格产品外,也以开发相对廉价的2.5D玻璃+柔性OLED组合产品,以求更快的打开市场,提升产线产能利用率,反过来降低柔性OLED显示屏的量产成本与整体产线的运营成本呢。而终端品牌也同样可以借助OLED面板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中端机型的市场竞争力。
 
  事实上,当苹果手机开始降价,并且很大可能重启低端SE产品线的情况下,中国国内的终端品牌厂商在同等价位的最好应对方式,或许就是以2.5D玻璃+柔性OLED显示屏装置的SE高仿机型来迎接冲击。
分享到
下一篇:LG电子在德国起诉TCL 因后者涉嫌侵犯其三项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