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在液晶专利方面的储备对于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企业——鸿海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鸿海创始人郭台铭“眼球计划”将逐步实现,跳出代工厂的被动地位可期。
技术专利共享
早在四年前,夏普和鸿海就已经达成协议,由鸿海向夏普主体进行出资,不过一直未能实现。直到今年2月份,郭台铭曾经亲自前往夏普总部,就收购方案进行谈判,经过两个星期的协调最终达成协议。
今年7月末,夏普发布的2016财年首季(4月~6月)业绩显示,其当季净利润亏损274亿日元;销售收入4233亿日元,同比减少了31.5%。夏普股价随后一度跌至每股87日元,低于鸿海增资认购价的88日元/股。
完成注资后,夏普将利用这笔资金投入新一代面板“有机EL”的开发等成长性领域。夏普将充分利用鸿海的销售网,积极向海外发展,还将探讨与鸿海共同开发电视机等家电。
苹果iPhone手机的销量下滑拖累了其全球最大的代工厂鸿海的业绩。鸿海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当季营收下滑5.2%至293.6亿美元,净利润同比下滑31.1%至5.66亿美元。
而夏普,正是鸿海摆脱对苹果代工订单过度依赖、实现业务多元化的重要筹码。
夏普是全球拥有液晶专利最多的面板厂,拥有夏普后,鸿海未来推出新产品,将可以解除许多专利壁垒。
此前虽然有群创,但手中主要是传统的A-si(非晶硅)液晶面板技术,缺乏LTPS(低温多晶硅)等新兴技术和人才。有了夏普的技术团队支持,鸿海的面板业务的扩产计划将可以顺利实施。
群智咨询预计,到2018年,“鸿海+夏普”在全球面板业的产能份额占比将达到18.6%,跃升行业第一位,高于三星的17.8%、LGD的18.2%及京东方的16.2%。
群智咨询的副总经理李亚琴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借助鸿海庞大的代工订单,夏普原来利用不足的液晶面板产能,预计很快就会充分释放出来。”
“今后,夏普和群创可以在产品方面更好地配合,在大尺寸面板领域得到更大的市场份额和话语权。”奥维云网显示产业链事业部高级研究经理崔吉龙表示,鸿海的代工制造能力和夏普的品牌、技术能力实现互补。
整合成关键
郭台铭“眼球计划”的野心不只在液晶面板上,尽管夏普目前拥有全球唯一一条建成的十代液晶面板线。
下一步,郭台铭瞄准的是新一代显示技术AM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据了解,鸿海完成对夏普的注资后,夏普将从日本的银行得到3000亿日元的贷款来布局OLED等新领域。
崔吉龙认为,理想的状态下,一是鸿海强大的制造能力可以和夏普在大小尺寸终端显示产品领域良好的品牌力互相补充,竞争力大大加强;二是夏普的技术能力和鸿海在苹果产业链体系上的重要地位完美结合,甚至可以威胁到三星的小尺寸AMOLED霸主的地位。
预计,接下来夏普品牌的彩电、手机、白色家电业务将按鸿海的思路进行调整,从而帮助鸿海在终端的品牌与产品领域杀出“一条血路”。
“不过,这些都需要双方整合万事皆顺作为前提,最关键还是要看后续双方在不同的做事风格和企业文化方面的融合顺不顺利。”崔吉龙说。
除了布局OLED、切入品牌终端,郭台铭的“眼球计划”比想象的更大。
IHSDisplaySearch中国区研究总监张兵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最近鸿海还与美国的Cima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CimaTouch”,这家合资公司掌握触控技术。“不只在电视、面板,还有电子白板等。”
在代工利润越发薄弱的当下,张兵认为,未来郭台铭是想打造像三星一样的企业,不只有上游面板,还有品牌与通路。
此前,鸿海在自主品牌、下游渠道上也多有尝试,但在渠道领域的“万马奔腾”计划却以失败告终。
今年以来,液晶面板价格一度快速下跌,像40英寸面板今年4月曾下跌到79美元,但最近已止跌回升,40英寸面板在8月已回升到100美元。
张兵认为,尽管鸿海收购夏普之后,有许多雄伟的计划,但是后续鸿海对夏普面板、品牌资源的整合能否成功,关键还要看鸿海的学习能力,“一旦整合成功,才能让郭台铭实现向下游、向品牌、向整机拓展的雄心,眼球计划才能真正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