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调研-手机报

收购夏普鸿海再犹豫 四年痴缠难结正果

凤凰网 2016-02-26 16:21
夏普 鸿海 阅读(72131)
导语四年前的情深缘浅在如今又重新上演。那么对于夏普和鸿海而言,到底怎样的结局才是最完美的呢?
封面
   四年前,夏普和鸿海了曾达成一项协议。协议内容是夏普同意鸿海向其主体出资。但后期夏普的股价一直处于下滑状态,鸿海也未兑现出资承诺。

  据日经新闻报道,2016年2月25日,在经历了四年的等待和反复挑选后,夏普最终花落鸿海。鸿海最终出资7000亿日元(407.4亿人民币),将夏普揽入怀中。

  但好景不长,2016年2月25日《华尔街日报》下午的报道随即打脸,鸿海表示暂缓签约。鸿海方面发表了一份声明。声明称:“我们已经在当天通知夏普,我方必须厘清内容,并在双方达成共识之前暂缓签约。”

  四年前的情深缘浅在如今又重新上演。那么对于夏普和鸿海而言,到底怎样的结局才是最完美的呢?

  就目前而言,鸿海是夏普的最优选择。

  1、夏普2015前三季度净亏60亿公司疲惫不堪

  2016年2月5日,2015财年后三季度(2015年4~12月)净亏损1083亿日元(60亿元人民币),反映主营业务(液晶和太阳能发电)收益的营业利润为亏损290亿日元(16.907亿元人民币)。

  夏普在上世纪20年代起就开始涉足无线电设备,并在1925年就推出了首款收音机;1953年推出了首款黑白电视机;1964年生产出了电脑桌面以及小型的桌面计算器;1978年推出了首款PC。在这每一次推出的产品中,产品的质量和设计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更多电器厂商和科技巨头的崛起,夏普没有很好地理解市场定位,创新能力也逐渐衰弱,公司一路下滑。

  2、鸿海出资高于日本产业革新机构(INCJ)

  鸿海总共提供7000亿日元规模的援助。计划购买主要往来银行持有的夏普优先股票,不再要求银行追加提供金融援助。而另一竞争收购方——日本产业革新机构的收购方案是向夏普注资3000亿日元,并提供2000亿日元的信贷额度。相较之下,鸿海的出资额更高。

  3、郭台铭承诺保留夏普品牌

  据报道,鸿海董事长郭台铭表示,将保留夏普品牌,不打算将夏普与其他公司合并。他称:“我们不想毁掉这家公司,会保留100年。与我们合作是明智决定。”

  就如今来看,夏普是鸿海的借势之帆。

  1、防堵三星

  目前三星已是面板中的强者,在市场十分萧条情况下,许多家电企业都陷入小幅度亏损或持平状态,三星旗下LGD和SMD市场占有份额仍非常高。

  面对市场上升的需求,三星不得不扩大规模,并投入巨资建立10.5、10.6代线生产,但建工厂需要时间,收购夏普液晶业务,可在原有工厂进行面板生产,还能利用夏普面板技术。

  在夏普寻求合作之时,三星曾经抛出了橄榄枝。但条件是鸿海必须退出堺工厂(SDP)。而郭台铭在2012年以个人名义,出资新台币252亿元(49.44亿元人民币)投资了SDP并获得了37.61%股份。三星这一要求无疑惹恼了郭台铭。

  2、可帮助鸿海转型升级

  富士康给人最大的印象是“世界代工厂”。作为代工企业,富士康的苦恼是专注于订单生产,却不能分享品牌价值,利润率极低。

  这些年,鸿海一直在谋求转型。夏普手中有大尺寸OLED生产的技术氧化物薄膜电晶体(OxideTFT),收购夏普能壮大鸿海旗下群创光电液晶技术和推动群创OLED研发。加上富士康能形成优良供应链,降低成本,苹果甚至不需要再向三星LGJDI采购液晶面板。鸿海也不再只是iPhone手机组装,还通过提供手机部件提高生产效率,与对手拉开差距。

  3、夏普有很强的品牌及背后资源

  夏普经历百年,在世界26个国家,64个地区都开展了业务,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电子信息公司。在中国夏普拥有6家生产公司、5家销售公司、2家研发公司。夏普还是“液晶面板”之父。收购夏普后能很大程度上也能帮助改善鸿海处于产业链低端,无技术含量的公众形象。
分享到
下一篇:MWC2016国产手机 “阴盛阳衰” 不务正业小心机